电子报
电子报

传递大爱真情不负援疆使命--专访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援疆医生张国顺教



  张国顺,男,1972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唐山市消化病分会委员,河北省药学会消化药学专委会委员,唐山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
  1993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1993-2006年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工作;2003年一直工作在抗击非典第一线,2006年7月硕士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至今工作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目前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先后获得河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各1项。熟悉并掌握了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流程,以及消化内镜下诊治技术。多年来从事消化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在消化道疾病的镜下诊断和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对肝炎、肝硬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先做人,再做事,治病救人是关键!”--张国顺1月16日上午,伴着温暖的阳光,笔者在约定地点采访了我校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张国顺教授。2016年2月,张国顺教授主动请缨前往新疆援助,担任轮台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给新疆留下了长期技术并且与当地保持联系,为河北省以及我校带来了有益积极的影响。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当谈到为何主动请缨接受这份艰苦工作的时候,张国顺教授淡淡一笑,他说:“援疆是当时河北省卫计委给咱们医院一个硬性任务,没有那种去了就升职的待遇,我们科室涉及到这个问题,让谁去家里都会有困难,去到那么远的地方半年回不来,是很艰苦的。当时医院是要准备抽签,抽中谁谁去,我作为科室主任医师,不忍心让其他同事去。”抱着这个朴素的想法,张教授觉得自己应该担起这个担子,又本着让病人受到最好治疗的想法,于是主动请缨赴疆支援。其实,张教授自己也是有难处的,“援疆,就意味着远离家人,我自己在这方面就要克服困难,我母亲的身体不好,也需要长期有保姆来照顾。”在小家和国家之间,张教授选择了舍家报国。
  初到轮台县,张教授对新疆的气候不是很适应,昼夜温差大,除此之外,新疆当地的维族人比较抱团,在那里生活工作要十分谨慎,甚至买肉、做饭都不敢随便买汉族人常吃的猪肉,饮食也不适应,有些水土不服;因当地曾有的一些不安定事件难免有些恐惧、紧张,加上思乡情切、工作又忙,身体不适,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他暗暗克服了这一切,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尽快提升消化内科的医疗水平,全心投入到当地医生的带教工作中,每天让自己忙碌着,充实着。他要在轮台留下过硬的医疗技术,造福边疆各族群众。
  张教授谈起在轮台县医院的工作,眼神里透着思索,“记得我刚到轮台县医院工作不久,医院组织我们到新疆的乡村贫困地区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我们一下车,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投入到了义诊工作中……由于地处边远乡村,这里的群众很少去医院看病,当地也缺乏一些检查设备和药物,很难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百姓都是排队来看病,那时,我深切体会到了各族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渴望,新疆确实太缺医少药了,确实需要援疆医生的支持。”
  因为远离家乡,张教授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与家人聊天,分享他援疆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教授说:“很庆幸的是,我的爱人和家人一直都非常支持我,让我安心地完成援疆工作,我也很感谢他们的理解。”
  张国顺教授所在的县医院,99%是维吾尔族病人。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尤以肺炎、肺结核为多见,其次是消化系统等疾病。张教授从最基本的坐诊开始,门诊、急诊都看,他对待病人态度和蔼,与患者及家属语言沟通不好就让同事翻译,治好了数百个患者。
  民族团结一家亲在轮台县医院,张教授被任命为内科副主任,“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团结带领整个处室团队做好工作,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张教授说。
  没有任何工作能一帆风顺。在援疆的日常工作中,张国顺教授也遇见过一些素质不高的病人,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权不讲 道理。有一次,一位病人想要行使特权在非工作时间做一个心电图,用过激的语言狠狠的威胁。再谈起这件事,张教授回忆说:“自己当时对这种行为还是很愤怒的,可是,别人做的不好,我们自己不能做的不好。”虽然那一刻心里感到不平衡,但是为了民族团结,想到自己的使命,他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并没有为他的权力所逼迫,而是不卑不亢地处理好了此事。
  医疗是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贫穷之分的,张教授说:“我们的援疆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更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切切实实地让新疆的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通过我们把祖国的关爱送到边疆各族群众的心坎上。”援疆工作特殊,就特殊在这项事业里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情谊。
  通过张教授的努力,轮台县医院消化内科的治疗效果和影响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本地的患者口口相传,不少远道的病人慕名而来,病人数量增加了很多,有些轮台县医院的大夫也带着家属来科室看病,充分体现了对张教授医术的认可。
  张教授说:“由于语言不通,我们的一位维吾尔族青年司机当翻译,他还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特别热情,席间载歌载舞,我体会到了兄弟般的情谊,也希望能尽力为他们多做些实事。”张教授在工作中与各族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达到真诚交往、真情交流、真心交融的目的。
  继承与传承 自信与超越笔者问到张国顺教授关于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张教授说:“教书育人是一门学问。”每年他都会带研究生,他对研究生的要求是“继承、传承、超越”,鼓励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他不仅教给学生有关科研的知识,尤其重视指导他们写科研文章,张教授自信且骄傲的说:“我的学生技术好、科研好,文章也写得很好。”除此之外,张教授还向笔者介绍了一些科研的窍门,例如选题要有新意、要有实用意义等等。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张国顺教授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他用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对同事的关心和以身作则,完美的诠释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内涵。他的“先做人再做事”就像是一座灯塔,为学生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在采访的最后,笔者问张教授:“如果再有去新疆的机会,您还要不要去?”张国顺教授的回答很肯定:“要去!多一个经历,多一份精彩,很值得。”他说:“援疆是我无悔的选择,去了轮台,是我一生美好的回忆。”
  援疆是一种精神,援疆是一份骄傲,援疆是一种奉献,援疆更是一种收获。张教授在新疆奉献了他的青春和爱心、奉献了他的知识和智慧,也收获了很多。这一段援疆工作生活,给了张教授锻炼能力、提升水平、磨砺身体、深省彻悟的机会,他把新疆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边疆收获了民族团结友情、收获了与轮台县医院同事间的深情厚谊、收获了自己人生历程中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