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蒹葭草旁,河水苍苍。子虚上林,蓬勃气象。诗仙醉在,大明宫旁。先人用磅礴地情感写下诗句,而诗句背后的故事却是我们该永远牢记的歌谣。
  先秦的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孔子的教诲仍在耳畔回响。先师让思无邪成了 《诗经》的代名词。风雅颂的传奇,只有风静静地传唱人民的歌谣。吾有士子,青青子衿。吾有佳人,悠悠我心。率土之滨,乃吾循吏。从王于师,卫吾征人。短小的四言诗,勾连的是遥远的时空。先秦的古老,思想的开放,随着 《诗经》的墨香扑面而来。
  大国有度,强汉有赋。赋大气起来好似贾谊笔下的那只鹏鸟,高高在上,纵横天地,气吞万物。盛世洪流,鲜花几朵,凤求凰的故事成了我们走进汉赋大门的钥匙。文化的传播是如此的奇妙,最贴近大众的生活,才最富绿色的生机勃勃。品味汉赋的瑰丽雄奇,领悟三曹的微义华章,回首那段魏晋的时光,若没有五胡乱华的混入,中华的诗歌文化何尝不会有另外一种可能呢?只可惜,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有风吹草地,隐隐约约的牛羊罢了。
  高冠文士弹剑作歌,五陵少年鲜衣怒马,虎贲之士征于塞外,青衫游侠仗剑四海。盛唐的高光气象是那样的美好。魏晋文学闪烁汉赋的影子,却始终脱不去的骨子里的柔靡。从 《藤王阁序》到 《登幽州台歌》,从 《帝京篇》到 《长安古意》,初唐人物的风华,奠定的是盛唐气象的肥料。仍记得诵读 《静夜思》童稚之音的可爱。写诗的文人的笔下总流淌着时代的影子,唐诗的那一抹雄奇,只能由盛唐的气象孕育。唐诗之后,再无唐诗,那种属于时代的自信与骄傲,慢慢地,随着汉家文明的积弱而被时间消磨。
  诗词诗词,诗与词总是形影不离。婉约与豪放的大相径庭也恰恰代表了宋时明月的两种风格。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汉家河山。西子河畔,石桥画舫,风花雪月。难舍人间家国事,国家之命运总是与个人之命运密不可分。每每品味李易安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最令人叹息的不过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了。那些在宋词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名字呀,哪个背后不是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呢?风花雪月与低吟浅唱背后,怎么会没有心系家国之士的血泪与无奈呢?
  那些与历史同在的诗句,见证过辉煌盛况亦记录了颓唐乱世,拨开岁月的沉淀,回看那简单却不失力度的诗的语言,依然会心一笑而后感慨万千。
  诗历朝历代都为雅的象征,可留给我们印象的,为什么是那些记录寻常巷陌的词句呢?我们能缅怀的,到底是诗词语言的优美,还是诗词背后蕴藏的珍贵情感呢?
  那华美的辞藻是诗经久不衰的魅力的源泉吗?不,不是的,真正能在时光中永不褪色的还是那藏在诗中有趣的灵魂。诗的魅力,是明月相照时,脱口而出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游子回乡时,情不自禁地呢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年终佳节时,年复一年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儿女的万般情感好似都化作了诗句,与世间的好景形影不离。
  诗歌是人类情感和文学的高度集合,年少时读过的许多诗,大多是一知半解,对诗歌雅的体验,只不过是它外在浅显的音韵美。漫说是幼童,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去说自己真正读懂了一首诗词的内涵。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诗人的所感所思所想。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其音韵之美,更是读人,是读心。
  唯有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情感的共鸣,才真正能品出诗词之雅。有些诗句,可能终我们一生,都可能无法真正读懂。或许真正读懂诗,需要那么一点可遇不可求的运气。
  春季,芳草初生,柳枝新芽,听到了 “浅草才能没马蹄”,见证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读懂了 “春风有余力,引上古城墙”。夏季,荷花池旁,微风乍起,见到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 “雨中留得盖鸳鸯”。秋季,天高云淡,望川水凉,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知道了什么是 “草木摇落露为霜”,什么是 “万里寒空一雁归”。冬季,寒风凛冽,天地失色,万物萧索,北地飘雪。读懂了 “寒山夜里逢冬至”,见到了 “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是 “北风吹雁雪纷纷”。
  看见小雨淅沥,我们想起野渡无人,望舟自横;看见秋日寒蝉,想起对长亭晚,深巷折柳;看见钱塘盛景,想起山色空濛,西子亦奇;看见暮园烟柳,想起城外灞桥,九江水寒。看见湖光山色,想起两岸高山,猿啼悲响;看见飞檐小亭,想起阴晴沟壑,绝巘怪柏;看到南朝巷陌,想起水光潋滟,烟雨楼台。
  从光阴的痕迹到岁月的味道,从岁月的味道再到自然的掌纹,诗句就这样的在我们身边迂回盘旋。我们读懂的,记起的,想起的,是诗词的内蕴,是雅的真正意义。
  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有着华美的语言,但我们并不能忽视这些语言的背后发自肺腑的情感。抛弃情感,一味追求辞藻华美,诗作就如同那失了根的莲叶,惊艳一时,却随岁月腐烂。我不喜欢六朝诗词一味的追求辞藻的华美,这样的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雅。金谷园里脱离大众高谈玄学的魏晋高士早已化为灰土,即使皎洁如同竹林七贤那般,也少有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亭集序》的字里行间,魏晋文人的悲哀跃然纸上。长期朱门的生活让他们脱离了大众,纵然饱读诗书之士,又何能逃脱这对诗词创作致命的毒药呢?
  返璞归真,大朽不工,诗歌创作的理想状态莫若此。读这样的诗,眼前与心中自有一番画景。跨越千年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带你领略那些荡气回肠的年代。现代语文学习中将诗句割裂为字词赏析,这反而有些买椟还珠的感觉,局部的修辞与写作手法又怎能描绘出诗歌整体上那复杂而又多变的情感呢?
  就拿宫怨诗来说, 李白写下的是《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而唐代盛名之最的宫怨诗却是那首 《宫词·故国三千里》: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华美辞藻与浓烈情感的鲜明对比,后诗已是公认的宫怨诗之绝唱,而前者,却泯然众人于华美辞藻中。
  悠悠青史,数不尽,文宗诗伯。熠熠文坛,读不完,名篇望作。诗虽为人生八雅,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诗里记录的是诗人们的日常生活,承载的是他们脑中的离合悲欢,描绘的是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的是他们心中的凌云壮志。这些诗歌有的高亢激昂,有的低回婉转,有的金戈铁马,有的青山绿水,繁芜的景象似乎有些重复,但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它们的存在是古人生活过的证明,是岁月永久的沧桑痕迹。
  每当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总是喜欢读一读诗,用脑海去回忆那些终成绝响的年代。人们往往会感谢的是自然的馈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诗词的美,正填补了我们生活中的那一丝空白。
  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多少英雄豪杰化作了东逝之水,多少盛世灰飞烟灭,多少亭台楼阁倾塌在了飘摇之中。从《诗经》开始,看过这两千年的岁月,经历战乱,灾祸,与死亡。多少诗人的杰作淹没在了尘埃里。每一首流传到了我们眼里的诗都是幸运女神的馈赠,跨过沧海,越过桑田,与我们共赴一场精神国度的盛宴。
  当你烦躁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诗吧,或许,它会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