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文化四十载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卧薪尝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四十年奋发图强,中华儿女谱写了诗章;四十年砥砺前行,神州大地丰收了硕果;四十年携手并进,改革开放播下了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为此,校报本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宗旨,开辟“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栏目。
  1978—2018,四十年。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城……”,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的初认识,开始的开始,我们仅仅知道,“改革开放”大概是一个极其伟大的词汇,具体伟大在哪,可能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上。后来,当看到那一个圈不断地变成两个,三个,四个……我们像有心灵感应一般,知道“改革开放”这个词真的不简单;再后来,那些圈圈开始合并,交汇,再拉成一个大圈,变得立体丰满,我们不禁惊叹:四十年,真的太伟大了!而其中最让我驻足凝望的便是那对文化的呼唤与建设。
  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国家宝藏》《朗读者》,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宣传节目,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构架了我们和文化的桥梁,重新点亮了那些不为人知;从之前对修建历史文化纪念馆的冷淡与创建历史文化纪念日的忽视,到现在,国家和人民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敬畏,我看到了民族的精与魂,那一双双赤诚的双眼,那一颗颗扑通扑通跳动的心脏,正是对文化认同最好的解读;从之前对部分文化作品的敏感,到如今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对高校的持续高能建设,对文化市场的包容,我看到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接纳,对中华文化的接纳。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华文化不再需要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总有些无病呻吟之态的焦虑与悲叹,那“掷地有声的千年一叹”明明是惊叹,是赞叹!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三个“纪念馆”着实对我有很大影响。第一个便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儿时的记忆里,爷爷尽管年逾古稀,仍然会在清明那一天骑上十几里的路程去扫墓,重修完成陵园被堵得水泄不通的那一天,他哭了;第二个,周恩来纪念馆。反反复复去了无数次,每次去却又不尽相同。印象最深的便是“弘毅之旅”,从早上九点一直走到中午十二点,三个多小时,一千三百多人,“小长征”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结束;这第三个便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偶然成为了雨花台的志愿讲解员,目光掠过邓中夏,再听小小雨花石,驻足阿乐的丁香,我渐渐明白,曾经的坚持,现在的感动都来源于那一份对文化的认同,最让我欣慰心安的便是这四十年对文化的呼唤与建设。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的文化有的还是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啊。耳帝曾经说过:做一个生命力四溢优缺并存的人,不要做一个没有破绽毫无吸引力的僵尸。文化也可以以此类推,人无完人,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永恒的东西,真正的鲜活的文化应该是优缺并存的,它需要一个缺口去汲取更多更优质的、更先进的文化,不断地完美自身。
  但“优缺并存”并不是绝对容忍绝对开放。之前看到过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现实引力的沉重容忍不了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其实,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消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在文化上真的已经发展了很多,无疑,中国仍将继续发展。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严苛,要求它变得绝对民主自由,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做到,也不应该做到。
  所以,不妨调一调“对比度”,让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过滤淘汰,再调一调“饱和度”,让那些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得以大力弘扬和发展,不妨接受部分“锐化”,给它们打上阴影,用一双有选择的眼睛去看中华文化,去学习中华文化,去发扬中华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深切地感受着文化变革带给我们的一切,更应当擦亮双眼,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