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岁月的洗礼,从风雨中走来,如今的北林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但在这一座座高楼一棵棵树木的背后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谊。
众所周知,北林最新的工程最为浩大的高楼就是2017年刚投入使用的13号女生公寓楼和东区新食堂。很多人大概都只看见了这座楼的高耸以及建筑设计的精制美观,却很少去探究这座楼未建时是一番什么景象,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扎根”于此,而这座楼脚下的土地上曾经又发生过怎样令人难忘的事。
今年已经77岁的王乃康教授是北林森工系的首届学生,从正式参加工作到目前为止,王教授已经在北林工作了30多年。从入学到工作的这么多年,王教授看着北林建筑景物的更新换代,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王教授向我们展示刚拍的北林的13号楼的照片,语气十分温和地说到,“我现在每天都会去那儿走一走,每次经过都会想起这里原来是我们盖起来的金工厂,它原来是北林森工系的实习工厂。”
1958年,王教授刚刚入学的时候,因为北林工科专业的学生十分需要实习工厂,当时林业部就批下了一千六百平方米的面积和30万的建厂资金给北林建金工厂,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当时只从外面请了20余位木工和瓦工指导建厂工作,剩下的体力活都由森工系留下的四个班包括王教授在内的共120名学生完成。建厂期间,这些学生都是半工半读———学习一周,劳动一周,轮流进行劳动和学习。就是这样靠着这120名同学一砖一瓦地劳动了一年时间,终于建好了金工厂的机械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铸造车间以及办公室,之后经过第二年的努力,金工厂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接待同学们实习了。后来学校迁至云南,工厂被占用,一番动荡后学校迁回北京,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将金工厂要回使其重新投入使用。后来因为重新规划13号楼,金工厂面临拆迁。现在这座工厂虽已成为了历史,但却深深地烙印在了王教授的记忆里。
在王教授以及老校友们的心中,不仅难以忘记当初他们亲手建起的那座工厂,也深深地记得他们曾亲手栽种的那行树。
1999年4月10号,北京城刚进入万物复苏的春天,34名森工系首届老校友们(木工58,林化58,林机59)相约北林,在当时的阶梯教室前的东西大道南侧栽种了二十二棵杜仲树。那一年,学校为了保证栽种的树木能够成活,特意从苗圃请来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阶梯教室早已不在,变成了如今的博物馆,当初的二十二棵杜仲树也因为建筑规划只剩下了10棵———博物馆东边有六棵,西边有四棵。现在,留下的树木都茁壮成长着,树干挺拔,枝叶繁茂,欣欣向荣。
每一座楼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处景观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今,经过那行树,那座楼,王教授依旧会怀念过去的峥嵘岁月,怀念过去的风华正茂,但内心更多的是欣喜、骄傲和憧憬:为北林的变化欣喜,为北林的如今取得的发展成就骄傲,同时满心憧憬着北林更好的明天。(文章:刘雨竹录音整理:黎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