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青春接力 一路同行



  言传身教 去播撒希望———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今年7月中旬,外国语学院“一抹阳光”支教团分批前往宜昌市猇亭区“希望家园”和远安县鸣凤镇“阳光家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支教。
  鸣凤镇在鸣凤、东庄坪、凤山等社区以及教育局均有设立“阳光家园”支教点,支教团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前往这些地点支教。“阳光家园”里的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又或是假期无人照看的孩子,为了让他们的假期过得更充实,各支教点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舞蹈、手工、音乐、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
  在东庄坪社区支教的梁洪利正着一身蒙古族服装教孩子们跳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舞,孩子们满脸新奇地望着老师,跟随着老师的节拍灵活地摆动身子,活像一个个翩翩起舞的精灵,自由地徜徉在欢乐的教室里。在七彩园林科普教育基地里,来自凤山社区支教点的队员们正在开展“动手动脑制作手工画”的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基地中的绿植树叶以及花朵,利用老师们提供的白纸、胶水等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制作树叶画。大家互相帮忙采摘树叶,相互学习制作树叶画的情景好不热闹!“老师你猜我做的这个是什么呀?”五岁的小凤鸣得意地问一旁看着她画作的凯凯老师。“这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凤鸣最喜欢的小兔子!”老师望着凤鸣期待的眼神温柔地说。小女孩兴奋地跳起来,使劲儿点头,忽而又跑向旁边,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画作。“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在航天社区的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一双双小手整齐划一地在空中挥舞,仿佛描绘着祖国未来的美好蓝图,原本沉闷的空气也因此而褪去了一丝燥热,增添了一分惬意。
  支教让志愿者走进了孩子们心里,成为了他们的守护者。每天写一篇日记是每位支教志愿者一天中记录美好与感动的惬意时光。
勇往直前 去创造新貌———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7月9日,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前往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陈旧的墙边搭起了长长的遮雨塑料布,而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实践团队的成员正全神贯注的在墙上画着精心设计的各种图案……为了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艺术学院实践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决定采用墙绘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实践队的成员分别行动,前往柳林村和艾家村,向村民了解人口密度较大的街道,并寻找适合画墙绘的墙体,最终决定在艾家镇政府附近的墙面进行绘画。
  在联系完相关负责人,确定墙体刷白后,队员们开始行动了。作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画画不难,但难就难在相关器材的缺失,刚开始由于没有投影仪,队员们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分割整个墙的面积,画草稿起型。紧接着,天空又下起了雨,无奈之下队员们只能先将画盖上塑料布,结果等雨停了发现:颜料和塑料布沾在一起了!看着残缺的色块,虽然有些懊恼,但为了墙绘的如期完成,团队决定分成两组,一组继续画墙绘,另一组则填补空缺的印迹。在他们的笔下,红色长城巍峨绵长,小插画趣味盎然,“移风易俗”等大字更是笔法精妙,一笔一墨都使得老旧泛黄的墙面重焕生机,来往的村民看见都称赞不已。
  队员解释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中国红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而移风易俗的小插画主要倡导尊老爱幼、尚德向善等优良传统和文明新风。”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刻领悟到了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而且实践中的点点滴滴都化为了他们人生当中的阅历,陪伴他们继续走下去。
青春助力 去精准扶贫———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为向五峰县采花乡苦竹坪村村民宣传光伏农业大棚优势以及评估在当地发展光伏农业的可行性,为学院精准扶贫搜集资料,7月11日-7月21日,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愉婷暑期实践团在当地展开了一系列走访、实验和调研活动。
  抵达苦竹坪村后,队员们便分头上山入户走访村民,经过三天对50户贫困户的走访调查,愉婷实践团队发现:绝大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传统种植业和子女外出务工,并且种植业普遍采用“茶叶+玉米”模式,经济效益不高。而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是“除农业外没有其他收入”和“家庭成员重病或残疾”。种种现状都说明,精准扶贫要靠产业扶贫,只有靠积极发展新型产业,打破农户收入渠道单一的局面,才能让贫困户走出贫苦。目前,“蘑菇大棚+光伏发电”项目已在设计实验阶段,在三峡大学对口帮扶的50户贫困户中也已经有10户计划种植大球盖菇。该项目包含的两个部分———大球盖菇种植和光伏发电都比较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村里的大球盖菇试验田已成功达到生产目标且太阳能资源状况较好),可以为农民增收谋福利。大球盖菇种植对劳动力强度要求很低,难度也很小,不喜光照的蘑菇大棚上搭盖太阳能发电板既合理利用了空间又能给农民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虽然苦竹坪村之前并没有农户种植菌类,且只有少部分农户对光伏农业有所了解,但是经过实践团的介绍,农户们大多对光伏农业项目非常欢迎,并积极表示愿意学习相关技术知识。
  历经十多天的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当地村民生活的艰难不易,他们希望此次社会实践获得的成果能真正帮到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医者仁心 去普及医疗———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18年暑假,三峡大学医学院“杏林春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苦竹坪村,普及医学常识、赠送非处方药物。
  实践队为了更好地普及医疗常识,一方面由领队老师带领队员们挨家挨户地走访,宣讲医疗常识,为村民们解答疑惑。由于苦竹坪村地处山区,山路陡峭,队员们走得艰难万分,但为了村民们的生命健康,他们都不辞辛苦,全力而至。在与村民交谈过程中,他们了解到苦竹林村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颈椎病以及风湿等慢性病,为了进行更细致地了解,除了宣讲医疗常识外,他们还为村民们义务测量血压,并赠送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避暑药物和感冒灵颗粒、创可贴等家庭常备药物。另一方面,由于苦竹坪村村民分散面广,仅靠走访宣传难以普及,为了扩大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受众面,经过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实践队决定利用村委会广播开展医疗卫生常识的宣讲,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别出心裁的是,实践队的队员们利用零散的休息时间收集、剪切、黏贴辣椒和玉米,最终在临走时,赠送给村党支部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面由辣椒和玉米制作的党旗。队员们解释道,制作这面党旗是希望苦竹坪村早日脱贫,生活越来越红火。
  作为实践队的一员,闫玉琪说道:“在苦竹坪的日子,使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也体验到了人生百态,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这是一段心灵的成长。”作为医学学子的他们,虽然自身力量有限,但仍希望自己的付出可以为苦竹坪村医疗卫生发展添砖加瓦,为全面脱贫增添助力。
青春活力 去创新探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8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联合材料与化工学院组成“乘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以“追寻改革开放40年足迹,探索前沿地区青年创新创业意识”为主题,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
  此次实践队调研数据的收集地重点放在了深圳大学。
  为了熟悉校园环境,实践队提前一天在邹希学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在开展任务的时候,团队决定将全部队员分为两组,三人采访,其余八人两两一组进行问卷调查。负责采访的付迪、喻明鑫和杨凡刚开始工作并不顺利,虽然要采访的问题早已熟记于心,但由于是初次实践,在面对被采访者的时候难免紧张,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渐渐地,他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再加上许多人的耐心回答,他们更是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与肯定,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而另一边的问卷调查组,顶着烈日,不顾自己烧红的脸颊和额上的汗珠,抱着一摞摞调查问卷东奔西跑,寻找合适的调研对象,甚至在行人填写问卷时为他们撑伞遮挡太阳,却没有在意手心的汗早已湿透了纸张。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有幸认识了创业园的两位学长学姐,在分享经验时,学长学姐谈到:“不要觉得创业是一件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只要你有准备,你想去做,你就可以尝试,成功与失败只是必然会面对的一个结果。”
  此次团队调研实践,共发放400余份纸质问卷,293份网上问卷,调查结论更是从三个方面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建议。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深圳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对于三峡大学创新创业事业也寄予了无限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