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南志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晓静、涂永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报讯(记者王兴东)12月2日和12月4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相继公布了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和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南志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郑晓静教授、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涂永强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其林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我校“两院”院士总数已增至13位(含双聘),校友中当选“两院”院士的人数增至9位。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国家设立在科技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今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35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4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分别达到714人和756人。
  据统计,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来自高校的院士有39人,其中,清华大学(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4人,居全国高校首位;我校以新增3名院士,位居第二;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山大学各新增2名院士,并列第三;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17所高校各新增1名院士。
  目前,我校共有两院院士13位(含双聘),其中,中科院院士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他们分别是:郑国锠院士、李吉均院士、任继周院士、刘有成院士、丑纪范院士、汤中立院士、柴之芳院士、符淙斌院士、许健民院士、杨雄里院士和新当选的南志标院士、郑晓静院士、涂永强院士。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凭非凡业绩晋升两院院士,兰州大学已“贡献”9位院士,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中科院院士詹文龙,中科院院士吴云东,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及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中科院院士涂永强和中科院院士周其林。
南志标院士简介
南志标院士是国家二级教授,我国草业科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禾草内生真菌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草类植物病理学的开拓者,我国唯一国家级草业科学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草业科学家。在禾草内生真菌、草类植物病害防治、草地退化治理、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利用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他热爱祖国,在八九风波后,按时完成学业,回国工作;他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实事求是,从事草业研究、教学、生产40年,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服务三农;他以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生产需求,创建了我国草类植物病理学的四门课程,建立了草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兰州大学教学名师,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注重国际交流和培养青年教师,选送了全所50%的科研人员出国学习研究,他本人7次应邀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所在学术集体成为我国草业领域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单位之一,获国家外专局引智贡献奖。他是我国草业科学领域出色的学术活动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为成功举办第21届国际草地大会和第8届天然草地大会,做出了突出贡献;领导的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种子检验中心和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中心,在全国同类机构中均处于前列;主编的草业学报,5年来连续被评为 “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畜牧兽医类第一名。上述工作,促进了我国草业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郑晓静院士简介
郑晓静院士长期从事弹性力学、电磁材料结构力学和风沙物理力学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板壳力学领域,解决了大挠度薄板精确求解和近似解析求解的收敛性证明等难题,完善了板壳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求解理论,被评价为“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由此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发的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1)。九十年代,主要开展电磁固体力学研究,与课题组成员一道,系统建立了铁磁、超磁致伸缩和超导材料及结构在电磁场中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有效方法,解决了原有理论的预测与各类典型实验长期不符的问题。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第一完成人)和国际超导委员会最佳贡献论文奖。自九十年代末以来,她及其课题组在风沙环境力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现场实测,研究了沙粒带电现象及其对风沙运动的影响,提出了风沙流和风成地貌(沙纹及沙丘)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预测方法,对工程固沙的草方格方法给出了设计的理论公式。部分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第二完成人)。
  郑晓静教授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4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7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中专著《MechanicsofWind-blownSandMovement》由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她还为兰州大学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和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优秀教师特等奖”。
涂永强院士简介
涂永强院士长期坚持从事复杂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全合成及相关合成方法学研究,特别是在药用天然生物碱的设计合成、高效串联反应和方法的创建等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和创新性的成就,主要有:
  建立了9种基于碳正离子重排的串联反应,由此发展了高效构建具有挑战性季碳结构的新方法,从而为合成系列含季碳生物碱建立了新的方法和策略;发展了醇α-位C-H活化形成碳-碳键的新反应,是对sp3碳直接C-H活化领域的重要突破和贡献。应用上述自己发展的反应和方法,系统地设计、发展了合成多类重要天然产物的新策略,完成了20多个分子的全合成。其中抗老年痴呆症药物加兰他敏的专利路线是继欧美和日本之后的一条全新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路线,并已投入产业化实验。
  发现了40余种新结构多环倍半萜及20多个活性物质,提出并实现了其仿生合成路线,为新型萜类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先导模型。
  涂永强教授所带领的国家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连续获得了三期国家资助,通过提升和引进人才,群体成员由7人发展到15人,先后有多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他担任我校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9年间,虽然面临新老交替、人才匮乏等诸多难题,但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实验室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平台建设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验室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在两次国家评估中都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