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山 绿 水 图
小时候,总从课本里听说山这头和山那边的故事。青山,绿水,它们像是一幅无名无主旨的国画,非深入花功夫不可入门。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青山绿水图就成了我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准确描述。
那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从三周起,我的鼻子嗅到的就是土地,树木,蔬菜瓜果和蓝天白云的气息。至此时,我的脑海里就已经刷刷地闪现画面了。
先说说故乡的“绿水”-打过绿叶的雨水。幼年时不怎么喜欢雨,因为那意味着泥路坑坑洼洼可塑性极强,某个夏季放学的傍晚可能还会头顶书包享受一番“洗礼”,一路狂奔后,脚丫子上从学校带来的泥巴会钻进每个脚趾头的间隙里,并且挤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式样。不过雨后的心情似乎都会不错,玩泥巴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恐怕有好多年。雨后的泥巴松松软软的像橡皮泥,任你“拿捏”。
那个时候还不能领会“何妨吟啸
且徐行”的心境,却是听多了穿林打叶声。那时候可没有听雨的概念,而是每逢雨后竹林那块儿有宝——知了猴。那是我们叫的土名字,在知了长出翅膀,爬上枝头,可以歌唱生命之前,有很长一段漆黑的旅程。在阴暗漆黑的地下,它们一直自主挖掘,直到通到地表,见到天日。然后这些会挖洞的小猴子就会被熊孩子们逮到。于 是 在 它 们 脱 壳—— 生 翅——走上枝头前,就到我们西瓜肚里做客去了。
打道回府的路上,就能听到满满的 河 水 喂 饱 的 青 蛙 们 撒 开 了 欢 地叫。不夸张的说,就整条河的气场而言,他们蛙类一族绝对首屈一指。说到 此 我 又 不 得 不 提 一 些 混 账 事 儿。那时候脑子里的疑问就像葡萄似的一串又一串。就比如,小小只的青蛙怎么就有营造声势滔天大喇叭的力量。后来又从大人们的口中听说了“气蛙”的存在,这种小蛙被逮到之后会 胸 中 有 气,你 要 是 再 调 皮 地 戳 戳
他,敲敲他,他会受到羞辱般立马鼓肚,越胀越大,赌气给你看。不过核实了解以后,可也是内心里就有了不侵犯的约定。
关于青山,素未谋面前,我的认知里将其定义为巍峨、强劲、坚韧之类关于力量的一切词语。那时时常会将爬山想象成攀岩的画面,而我则是 那 种 步 步 向 上,纵 然 面 对 峭 壁 嶙峋,也依旧保持毫无畏惧,愈挫愈勇,勇往直前的形象。现在想想也是带着回忆笑了。
都说少年都有英雄梦,我觉得有那么点意思在里面。
至今为止,山于我而言依旧是有着神奇的面纱。高山仰止,在我的见解里描述为于山之敬畏。他的巍峨却沉默又让我觉得很酷,没有海水潮涨潮落般的宣泄,只有旭日东升,掉落山头,日日似昨日。确切地说,我看到的日日似昨日罢了,而他的沉默代表着无回复,无应答和不表态。不对半山腰折返的人嗤之以鼻,不对登
顶的好汉们奉以荣誉。在他看来,抢滩涉险,指点江山,论功行赏那该是自己的事情。他没必要,更无需给出点评标准,虽无惧却也不屑,也或者说可以免去一身骚。
然近日的一位好友的真诚祝愿,大有近乎推倒我心中这座山的嫌疑:我只希望他能拥有那个只有水波和飞鸟的,宁静的内心世界。
他说:“我做过一个梦,梦到像白洋淀一样的地方,和朋友们在船上,能听见船桨划过水波的声音,还有水鸟从耳边掠过。”然后他醒来,发现自己睡了 3 分钟。
晃眼间,昔日少年已成年。青山绿水图不再昨日,可却也依旧是我有关生活的图景,愿随从内心也去闯一闯。套 用 一 句 电 影 里 的 话 描 述,就是这个世界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
爱 你 所 爱,行 你 所 行,听 从 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