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杨鑫
文化

WENHUA

孤独的剪云者

孩子,我要给你最好的




岁月静好,请多关照

十九大回响

征稿启事主题







  “孤单看天上那朵云呢,银灰色,它安静的俯瞰着我;失散的爱它飘浮着呢,旅行着,想飞开但又依依不舍,魔术般的,定在那儿,特别神秘的……”
  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一个人独自行走,天空白云,山峰树林,在旅行者一步一步的脚印里,缓缓划过我的视线。我突然一下子有点痛苦,我仿佛始终不清楚自己要寻觅什么。
  席慕容在《独白》里曾说:“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赞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和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我对这句话颇有感受,我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走走停停,该失去什么,该得到什么,都无从得知,只是这一路走来,我们不断寻觅,不断地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光芒。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我不是什么伟大的人,只是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没有大风大浪的遭遇,也未曾迷茫,时常想要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
  经历过彷徨后的寻找,发现自己刻意去找的东西就在眼前。不想说这是偶然,因为我始终相信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出现的独特时间,我们想要寻找的东西并不是找不到,而是在我们不断地奔跑中擦肩而过。
  都说人生若梦,一梦千寻。于是从记事起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寻找。于风景中寻故事,在文字里寻光阴,又在流年中寻归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我们兀然发现在追寻中迷失了自己。
  记不起什么时候,我的生活开始变得只为工作而活,偶尔想想梦想也觉得太过遥远,看见别人追寻的诗和远方,也变得格外羡慕。但是我也清楚,现实的残酷不至于磨平我的棱角,世间的冷淡我也早已习惯。没有年少的冲动与热血,不过是因为我想要寻觅一些目标,却也不知道该如何寻觅。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一生流浪的她看似孤独,却是永远不会迷茫的人,她知道自己该寻找什么,然后会终其一生去寻找。
  这句话也想同样送给曾经迷茫的你,你的彷徨与失落只是因为你未曾知道自己想要寻觅什么,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然后努力追逐。相信你的孤独与难过终将离你而去,错过的遗憾终将得到弥补。
  不断寻觅,寻觅,寻觅一个你我都不彷徨的理由。
教育在很多国家都是不容忽视的,至少对每个家庭而言,下一代永远承载着父母的期待与希冀。中国自古有“孟母三迁”,现有举家陪读只为每年六月的高考。在看过《起跑线》之后,更多的是对父母不顾一切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的那一份感动,也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吧。
  可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也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看重,甚至花重金,只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我国,层出不穷的“兴趣班”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许多孩子的童年被各类补课和作业而塞满。其实父母何尝不心疼孩子的辛苦?也许他们的童年同样为之所累,却又必须在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将这种劳累带给下一代,一代又一代,形成死循环,上演着一场场无休止的闹剧。
  《起跑线》无疑是理想的,为富者亦仁,贫穷者心怀柔软。在影片的结尾,不论是穷爸爸还是富爸爸,他们为了守护孩子而站在了同一道起跑线。在经历兜兜转转之后才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你会说多国语言,分得清剑齿龙和霸王龙哪个更强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而是那个哪怕知道你我生活背景有云泥之别,仍能坦然拥抱对方,唱出一首稚嫩的歌谣来。
  在他们为了孩子的教育煞费苦心的时候,却忽视了孩子的想法。拉吉曾经认为贫民窟的儿童会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说粗话,偷窃,打架教坏他的女儿,可却是这些孩子教会了她如何保持真我,如何在没有小饰品,小电视,小玩具等等的情况下保持开心。而所谓高等教育下培养的高端人士却披着正义凛然的外衣做着下流的事情,以说自己的母语为耻,偷窃着底层人的权利。
  其实,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自身的行为举止。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父母的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孩子从哪开始跑,往哪跑?当父母简单地把孩子的起跑线归为教育资源的获取,并且不择手段地劫取机会时,潜移默化教给孩子的是为了达到目而无所不用其极。如果家长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从一开始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的起跑线其实并不存在,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真善美”的那条线还在不在。把真善美传递给孩子们,还他们茁拔成长的一片净土。
生活,是岁月静好,还是原味实苦?
  一百年前,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就已经给生活定了基调:“到处都是真苦难,假欢喜。”若再借用张爱玲的话,便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华美人人可见,但虱子唯有自知。”可我还是愿意在荆棘的路上感受疾苦,就如枝头那朵将要绽放的花蕾一般,纵使风摇曳却还有芬芳。
  于人类来说,那一两朵的悠闲,三四两的清浅,似乎都是周边无限繁华里的昙花一现。在浓浓的暮色里,我隐隐约约地听着了一席风的情话,它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也许,缱绻的一帘幽梦里,美好都是人间芳菲的匆匆过客。梵高于艺术史的贡献是无价的,可于自己无疑是绝望的,他活着,看不见生的希望,而死亡,意味要抛弃自己的热爱。痛苦的活着那些年里,也只有绘画是他的慰藉,他是痛苦的,亦是快乐的;开枪的那刻,他是释然的,亦是绝望的。似乎,悲剧往往是惨痛的,但惨痛过程里的畅快淋漓,比厚积薄发的一朝成名还要痛快。
  唯有大英雄才配得上悲剧的命运,阻碍你的也是在成就你,杀不死你的终究会使你更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到:“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谁不曾感受生活的痛苦?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听闻人生十有八九不容易,生活的痛苦让你忙乱与失望,可想要劫有余生,不是靠抱怨发牢骚或是感谢苦难就能解决的。踩着荆棘时的痛苦不叫痛苦,经历完苦难后就洋洋自得才叫痛苦,寻不到自己的初心,寻不到内心的坚毅,这才是我心中生活真正的苦难。寻觅,寻得生活里的岁月静好。
  这一年,我转身踏入年华的宫商,不温不火,岁月清凉;这一月,我蓦然褪去一身的沉重,浮生若梦,隐匿悲伤;这一天,我许下关于生活的承诺,寂静成长,默然坚强。
  生活实苦,但请你不要放弃寻觅,一个人就应该活得像一支队伍,洒脱淡然。
  岁月静好,请多关照。
大学生应把握机遇,大力响应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党的号召,看清时代变化的轨迹,明确教育的定性和所拥有的特殊义务和职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方向引导,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
  教师应该把握学在课堂,用在实践的重要性,教学相长,明确师者在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在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正确把握新时代社会矛盾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满足教育需求的广泛性,认识到教育模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转变.
  党建工作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在每一次团员培育活动中让年轻的血液注入党的建设中,为党组织提供更优秀的人才和优秀成员,注重积极分子和后备军的引导培养和教育建设.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加强基层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明确高校的本部的特殊状况,注重教育活动和事业的开展,注重师德,师风,作风建设与督导,用师者的风范去感染人,鼓舞人,树立起正确的标杆与榜样。
一个好的阅读者,在读书,观影,听歌之后总会有自己的思考,抓住那份灵感,做一个“悦读者”,文章800字左右,快让我们倾听你的感受吧!来稿请发至邮箱:hui-huayuanbao@126.com,我们非常期待您的来稿。来稿即代表您授予本报社对您作品的改编权、书面印刷权和电子版传播权,本启事长期有效。拿起手机关注“汇华院报”公众号,即可查看最全文章以及文化版最新征稿启事。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