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研院院长冯骥才先生

2017年冯骥才先生与学院历届师生的合影

镇馆之宝———盛唐彩绘天王俑

冯研院秋景

诗人徐志摩铜像

大树画馆内部

大树书屋

“阳光盒子”

跳龙门艺术馆门厅

民间画工厅

雕塑厅

年画厅

花样生活厅
以工科优势见长的天津大学里,坐落着一座特殊的人文学院———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座学院,哪怕对很多“天大人”来说,都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新的学期到来之际,就让我们掀开这层面纱,走进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走进这片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至上的人文绿地。
冯骥才先生对一座学院的理想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我国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的名字命名,整座学院也自然带有他个人的色彩与气息。世纪之交,中国各大高校掀起一股名人进校园的热潮,王蒙、金庸等作家纷纷被请进大学,冯骥才先生也是在2001年被聘任为天津大学教授。但这阵风潮过后,唯有冯骥才先生真正在大学里扎下了根,他把大学当作自己晚年的归宿,在这里整理一生的思想,做研究做学问。正如他2005年在学院大楼落成仪式上所说:“从今天起,天大(天津大学)的事对于我就是天大的事。”此后,冯骥才先生按照他对一座学院的理想,一点一滴地为空旷的大楼充实血肉。
他把大自然请进校园———常青藤自由自在爬满了院墙,鸟鹊在藤叶间互诉衷肠,澄心池内游弋着斑斓的锦鲤,花草树木无拘无束地生长,春花在涵古门的窗棂前掩映,秋叶轻抚诗人徐志摩铜像的肩膀……无论阴晴雨雪,无论春夏秋冬,宁静幽深的书院意境都令人一迈进院门,心,便跟着沉静了下来。
他把美带进校园———学院大楼延请我校建筑学院周恺教授设计,整座建筑利用空间、环境、结构、材料及光影的独特处理,强化了现代审美与传统意境的融汇,表达了冯研院的文学气质与文化情怀。不仅如此,冯骥才先生还将他的个人收藏以及艺术界友人赠送的作品,点缀在大楼内外,明代的石狮子、宋代的天神像、艺术家韩美林的字画雕塑、被纤绳经年累月磨出深沟的长江纤夫石……到处都有艺术的气息,每一个角落都被美占领。冯骥才先生希望这里的学者和学生,能借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美的时刻熏陶,养育出独立纯粹的文化气质和明彻镇定的目光。
他把紧扣时代脉搏的学术注入校园———2001年受聘成为天津大学教授时,冯骥才先生恰好也开始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于是在全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普查工作。他将冯研院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学术大后方,建立了一支真正的人文工作团队,带领学院师生把书桌搬到田野,在一线抢救风雨飘摇的民间文化,为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村落建立文化档案。
他把对教育的理想安放到校园———冯骥才先生将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比喻成他生命的“四驾马车”。教育,正是他人生接过的最后一件大事。他认为,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因此要在天津大学的腹地建设一块纯净的人文绿地,希望这里成为一块有益于心灵健康与丰富的地方。他将冯研院的院训定为“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在这里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融合。
先生总说:“大学要面对现实,但要背对世俗。”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深知,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怀抱着对一座学院的理想,在冯研院所有师生的努力下,在建院10多年来的实践中,一座理想的学院正不断地生长。
文化研究与文化保存相辅相成
冯研院主要由教研部和博物馆部两部分组成,二者分别承担文化的研究教育和文化的保存功能,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教研部
冯研院教研部是承担科研项目、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学术和业务部门。教研内容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民间美术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等。教研部由三个“国字号”研究文化中心———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及文学研究室、视觉工作室组成,设置中国现当代文学、美术学两个硕士点和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民间美术两个博士研究方向。
三个“国字号”中心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建立,既是全国性专项的研究机构,又是研究生们学习和实践的学术基地。其中,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年画保护与研究机构,直接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龙头项目中国木版年画的十年抢救与普查,目前正积极推动年画申请“世遗”工作。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自成立伊始即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投入到史无前例的“传统村落保护”这一国家行动,为祖国大地千姿万态的村落立档。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是在我院广泛运用口述史学术方法深入民间文化田野,全面参与民间文化抢救等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最近成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旨在对“传承人口述史”进行学科性、专业性的研究,填补学术空白,为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引导。
文学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口述史研究和冯骥才文化思想研究。视觉工作室将为其它教研机构提供必要的学术与技术支持。
冯研院的育人方式既非在象牙塔里坐而论道,也非制造高不可攀的孤傲学者,而是追求有生命的思想,即在思想里听得到现实的脉搏。为此,院长冯骥才先生对研究生的最高要求不是论文,而是视野、思想能力、操作力、对社会和文化的责任,希望研究生能够走在时代的前面,有思想也有能力,关切时代不空谈,有“天降大任”于斯也之感。
博物馆部
冯研院的办学理念之一是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原因在于,冯骥才先生认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应当是文化保存———把知识保存在图书馆,信息保存在数据库,实物保存在博物馆。由此,冯研院成立了与教研部并立且互为支撑的博物馆部。博物馆部不仅包括“跳龙门”系列乡土艺术博物馆,还将冯骥才先生几十年来在绘画、文学和文化遗产抢救方面丰硕成果的大树画馆,藏书近10万册的大树书屋以及用作院史展览的动态展馆———北洋美术馆涵括进来,从而形成了丰富而系统、蕴藉而纯粹的文化积淀与美的空间。
“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这一名称的典故出自古代民间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便化龙升天。“跳龙门”博物馆庋藏丰富、多彩多姿。藏品大都来自民间,其中不乏集文化历史内涵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的珍罕孤品。过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如今以“遗产”的视角重新认识民间文化,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化鱼成龙。该馆由年画剪纸厅、雕塑厅、民间画工厅、花样生活厅、蓝印花布厅、木活字厅、百花厅和藏品库组成。目前,雕塑厅、民间画工厅、花样生活厅和百花厅,每个星期二、五的下午面向天津大学师生开放,参观需提前到“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预约。
另外,冯骥才先生常说,“文化体验是文化学习的一半”。“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尤其强调“体验”与“感受”。冯骥才先生主张:用灯光强调美,使人身临其境。这一切都要以细节和从细部来体现。推之于大树画馆、大树书屋、北洋美术馆乃至于学院的“阳光盒子”(公共空间)、仪式厅、红画廊等场所,古今文华及旨在唤醒人们艺术感的匠心营造随处可见。
冯骥才先生曾以“让美成为所有空间的胜利者”作为一次重要的演讲主题,而冯研院的博物馆部乃至整个学院则以大师、建筑、光影、文化含藏、艺术气息、人文精神乃至草木生灵的语言实实在在地阐释和践行了这一理念。
文化体验是文化学习的一半
冯骥才先生特别强调体验在文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冯研院这座人文学院来说,除建立博物馆外,将学术研讨、教育讲坛与各种文化艺术展演相结合也使这里成为天大特有的文化高地。
2005年冯研院大楼落成,冯骥才先生便在这里举办“首届北洋文化节”的一系列活动,请来作家莫言、余华举办文学讲座。2006年的“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更引起轰动,由贝利尼博物馆珍藏的49幅珍贵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冯研院展出,其中包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位文艺复兴艺术巨匠的原作,15天展览近10万人次前来参观,至今仍令许多“天大人”乃至津城市民津津乐道。一位学生在留言簿上的留言则令冯先生尤感欣慰,这则留言是:“我长大成人后,会对孩子说,我第一次看到达·芬奇的画是在我的大学里。”同年的“陈和陈”平面设计艺术大展、2007年的“宋雨桂访友画展”、2008年的“拥抱母亲河”郑云峰摄影展等活动,让天大师生得以了解各种艺术领域一流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2006年底冯研院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艺术大展,不仅展出了许多敦煌石窟的高清照片和雕塑,甚至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在北洋美术馆搭建了敦煌藏经洞和两座石窟,令观展者身临其境。2009年的“以画过年”天津年画史展、“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绣花剪纸展,2010年的“第二届北洋文化节”暨“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活动,2011年的“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2001—2011),2013年的“天津皇会文化展”,2016年的“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等,更以冯研院的学术研究特色为依托,为校园学子搭建近距离接触非遗、亲近传承人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留下美好的文化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校园中逐渐扎根,融入学生们的文化生活,一个个“非遗”类的学生文化社团自发形成。2018年6月的“花满青藤———非遗传承在校园”系列活动中,学生社团已和诸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各展绝技了。
在举办各种展览活动的同时,冯研院还举办了众多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如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交流计划、“天津皇会再抢救”、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一系列学术活动,汇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彰显出文化高地冯研院的学术活力。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