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做足文章本报通讯员 文博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多年来,学校一直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教学管理:关口前移 重心下移
作为一所本专科生超过3.1万人的综合大学,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水平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着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在工作实际中,首先加强了制度建设,修订了学分制管理规定,采取了更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学业与学籍管理措施。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中试行跟班试读与退学试读制度,本学期对141名学生进行了跟班试读、74名学生降级、7名学生退学试读、3名学生进行了退学处理。学校从本年度开始,对凡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一律给予成绩警告,并且通知家长,建立起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关注学生成长的良好机制。通过严格执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将管理关口有效前移,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院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为了加强院级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建立了本科教学管理状态数据统计、分析与公布制度,每年发布50余种教学与教学管理状态数据,每学年编印全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分析报告,对全年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本学期学校在三个学院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分级管理的试点工作,综合评价、分级管理、滚动提高,保证和提高授课质量。
实施《青岛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对通识教育选修课实行准入制度,期末考试严格按照《青岛大学考试管理规定》组织实施,考核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本学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每天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检查巡视,到目前为止,已发布检查通报6期。
质量工程:强化培育 重在建设
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坚持重基础、重培育、重建设的原则,全面落实《青岛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强化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培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为核心,全面加强开展各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完整体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强化重点课程建设为重心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制定实施了青岛大学加强重点课程的规定,每个专业遴选出3—5门重点课程强化建设。加强对学生重点课程学习的辅导,每两周增加一次习题答疑课。加强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本学期,对2003年—2008年批准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山东省教学团队、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精品课程等31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促进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
学校加强高层次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校累计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7项。2009年,《生理学》被批准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是我校第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使得我校国家精品课程增加到3门;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我校第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使得学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增加到3个。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新增山东省品牌专业1个、山东省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教学团队2个,1位教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在今年的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申报的由校长夏临华教授领衔,黄家寅、徐淑华、王斌、肖江南、师忠秀、李荣贵等共同完成的“坚持‘三结合’,实现‘三转变”——地方综合大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由于海生、潘松峰、王正彦、高军伟、徐淑华、王英、张智晟、董介春等完成的“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这是我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本次评奖中,山东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3项,我校获奖数量列全省高校第二位。在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申报的1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获奖总数和获奖等次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人才培养:尊重个性 突出实践
学校制定了《青岛大学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管理规定》,在绝大部分专业中开展双专业双学位教育,为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展校内转专业工作,提高转专业的比例,允许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从5%提高到20%,今年为130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了转专业手续,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制定实施学生出国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的管理办法,为学生出国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形成“三结合、三转变”的实验教学理念,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课程实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由基础验证实验向综合应用实验转变,由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由传统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转变,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实施《青岛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制度》,把创新实践学分作为毕业要求写入教学计划,学生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得至少3个学分才能毕业。制定实施《青岛大学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管理办法》,开展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工作,推动学生尽早参与科研。今年,对2008年立项的326个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新立项目400余项,学生的参与率逐年提高。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校级竞赛等渠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锻炼。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4项,山东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三等奖,两位同学获得个人赛三等奖,我校也是获奖高校中的唯一地方院校;在2009年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我校21项作品进入决赛并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