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问”出来的历史,“讲”出来的故事

2018年9月20日下午,秋雨微凉,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新艳老师,以“‘问’出来的历史,‘讲’出来的故事———传承人口述史调查方法例解”为主题,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本次讲座是中国海洋大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王新艳老师首先介绍了“口述历史(oral-history)”的概念,然后结合自身20年的田野调查经验,为文新学院学子今后将开展的胶东半岛传承人口述史记录与整理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有备而来,要做好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储备。其次,趁兴而问。口述史调查强调“史”的连贯性、整体性,因此,王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倾听、记录传承人的口述时,以听为主,尽可能地减少提问,以免打断传承人的主观思路;口述的主体也不应局限于传承人一人,至少要以三代为界,如除了记录某一技艺的传承人的口述之外,还应记录其师爷、师父的口述史,或是其家庭成员的口述史,考察他者在传承人传承过程中所起到的辅助作用,从而凸显传承史的深度与厚度。第三,亲身体验。王老师特别强调,同学们在进行传承人口述史调查时,不应局限于“听”史,也要主动观摩技艺的制作流程,参与到手工实践中,亲手制作风筝、泥塑、面塑、剪纸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传承人的理解。第四,多次往返。传承人的口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记忆也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多次采访,及时整理口述材料,并对其进行多方佐证,有时,其中的不同之处正是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的研究点,而口述材料中,与前期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的地方,也是我们可以深入询问、探究的思考点。

在讲座结束后,笔者结合最近研读的《民俗学前沿研究》一书,对曾亲身经历的三次田野调查进行了反思。笔者初入田野时,还是一个大一的民俗学初学者,内心对“田野调查”充满了期待:“田野”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它引着我们回到乡间;它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是城市生活的对立面。满怀憧憬的心理状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加上调查过程中多位老师、当地人员的帮助,笔者的第一次田野调查收获颇丰。尽管这次调查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它仍然是一次令人欣喜的田野初体验。

然而,在结束了大三的“民俗学”课程学习后,笔者认识到,当我们真正把一个民俗事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学科理论、方法冷静地对其进行思考、分析时,就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笔者在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田野调查时,一方面遭遇传承人拒绝面对访谈、节日活动组织者与村民的矛盾冲突等突发状况的困惑,一方面受限于自身所掌握的学科方法的欠缺,对民间仪式中的许多细节未能进行深究,如今回想,有许多遗憾。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之前,要做到尽可能完善的知识储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就研究对象而言,查阅与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就研究方法而言,广泛阅读口述史研究、表演研究等相关书籍,明确此次调查可能涉及的多个学科概念、理论及方法,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在调查过程中保持对研究对象的敏感度,才能引起自身对细节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深思。

王新艳老师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研究生阶段师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扬教授,学习民俗与民间文学,硕士毕业后考取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赴日本神奈川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调查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晰、冷静、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次讲座,不仅让本科的民俗学爱好者拓宽了理论视野、掌握一定的口述史调查方法,也激发了民俗学方向研究生对田野调查的进入方式、相关伦理问题的思考与交流,参与讲座的师生都感到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今后,文新学院将继续举办民俗系列讲座和工作坊传习活动,并集结民俗兴趣小组,走出校园,开展多个传承人口述史的调查,相信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陆慧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研究生。插图摄影: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