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徘徊在轻重之间的迷茫


  时隔三年,再一次拿起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感触早已和初次阅读时大不相同,不记得当时为什么选择去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登上了畅销榜首位,又或许是因为老师的推荐,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自己对书中的情节并没有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再一次阅读之前想起来的只是书中零零碎碎的小场面,并不能将其完全叙述出来。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不过是“媚俗”两字,可是现在再读却发现是自己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许是因为年龄的增加,自己对书中的内容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许依旧不够深刻,但比起初次阅读时的见解,早已进步了许多。
  “轻与重”在我们的脑海里,大抵不过是对重量的定义或者是对生活压力大小的理解,通常我们会认为压倒我们的只有生命之“重”,永不会也不可能是生命之“轻”,但米兰·昆德拉却说:“压倒我们的不是生命之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于作者的这一观点,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明,并将其渗入到每个人物的一生之中,从开始到结束,每个人都在轻重之间徘徊,到底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轻”或者是“重”,我们不得而知。
  故事开始于“偶然”结束于“偶然”,一切似乎都源于“偶然”。主人公托马斯由于一次“偶然”的外出救诊,在一家餐厅“偶然”遇见了侍女特蕾莎,特蕾莎“偶然”看见了托马斯放在桌上的书,错误地以为她的世界与托马斯相同,从此迷上了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医生,并把他当做开启她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而托马斯也是出于“偶然”告诉了特蕾莎他离开的时间与地点,特蕾莎以为这是某种暗示,于是选择去寻找托马斯,再一次的“偶然”让他们相遇,一切似乎都发生的很不经意,但恰恰是这不经意的六次“偶然”,彻底改变了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生活,以至于影响到托马斯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也改变了特蕾莎本来平静的一生。作者也对自己笔下的偶然做出了如下解释,他说:“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东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是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没有办法预计下一秒将会发生些什么,也没有办法像一个演员一样,将生活进行彩排,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有时候我们也会经历偶然,以及那些不经意的瞬间,试想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其实“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我记得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说:
  “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地图是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是白纸,所以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很自由,充满了无限可能,这是很棒的事,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或许也是同样的道理,草纸亦或是白纸,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怎样的人生才会有价值,这也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男主也不是女主,而是萨宾娜,那个看不惯世间一切“媚俗”的女人,那个喜欢背叛、也经历了背叛的女人。或许是因为她的孤傲,或许是因为她的经历,我始终都觉得她才是书中的女主,也只有她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美感”。书中的故事有着轻重两条线,特蕾莎代表的是“重”,她就像是托马斯从篮子里抱出来的孩子,这使她对托马斯产生了依赖感,也是因为如此,托马斯改变了原有自由的生活方式,而选择了与特蕾莎组建一个家庭。正因为此,托马斯的女友萨宾娜想要离开,因为她不想让任何责任来约束自己,因为她看不惯这世间的一切媚俗,她代表的是生命之“轻”,没有压力、不担负任何责任地去生活,但恰恰是因为她的这种态度使托马斯在轻重之间徘徊着,直到有一天特蕾莎离家出走,托马斯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最重要的是“重”而不是“轻”,原来特蕾莎才是他最牵挂的人。萨宾娜终究还是离开了,她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从小到大她背叛了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那么她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她的心终究是孤独的,她的一生都在与“媚俗”作斗争,却终究没能挣脱媚俗的影子。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她的高傲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孤单,在她的身上我没有感受到温暖,但是这种冷峻的美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或许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比喜剧更有渗透力,更容易让人铭记,也更容易让人感动。
  “卡列宁的微笑”是书中的最后一小节,但是不得不说这一节的描写十分动人,“卡列宁”是特蕾莎的宠物,从特蕾莎嫁给托马斯之后,卡列宁就来到了这个家庭,在特蕾莎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的不忠时,只有卡列宁会陪伴着她。在特蕾莎不断地追求灵与肉和谐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她对卡列宁的爱才是最无私的爱,因为这种爱别无所求。显然她没有将对卡列宁的大度赋予托马斯,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纯粹的感情,可是偏偏遇上了把“轻”看的比“重”还要重要的托马斯,以至于有时候她也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在轻重之间来回徘徊。卡列宁的存在成了两人联系的唯一纽带,卡列宁的死意味着两人之间仅有的联系被切断了。他们原本是为了逃离城市的生活而回到乡村,可是没想到卡列宁的死却改变了这表面看似平静安宁的一切,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最糟糕的那一刻,也许是时候该结束了。
  故事的结局以悲剧结尾,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在轻重之间不断挣扎徘徊着的生命,但或许正是因为结局不够圆满,才能够使人在读过两遍之后,依旧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每次阅读却都能够找到打动人的地方,我一直都相信真正的经典是耐读的,五遍六遍也不会有丝毫厌烦,并且每一次阅读都会是灵魂的一次升华。米兰·昆德拉的著作都堪称经典,表面看起来是“媚俗”的小说,实际上折射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轻与重”“灵与肉”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米兰·昆德拉说:“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示,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不顾及过去,向未来出发,为了这不能彩排的人生,为了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艺术学院 马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