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一部———伴我成长的心爱之地


摄影:杨月怡


  ●常有学生问我“我们学校最老的一栋楼是哪一栋?”
  我马上就可以告诉他:是大一部。
  “大一部?在哪呀,怎么叫大一部?”
  “哦,就是现在在环境学院所用的那栋灰色的三层楼,它的大名还是在北林还没有时定的呢!”
  确实大一部比北林的年龄还大。在1951年,今日学校所座落之地原是近千亩的农田。只在柏树林的南面有一个叫肖庄的小村子。当时北京农业大学(即今日之中国农业大学)决定在此建校!破土动工建的第一栋楼就是大一部。楼建成后,考虑到近处无法建实习和试验用的农场,学校无发展空间,于是就去海淀西北面的马连洼另选了一处建校。我校于1952年在此成立并建专业楼(现生物部专用楼)和5栋学生宿舍时,农大也将大一部给了我校!从此大一部独立于校园东北角。而且是我校50年代唯一的教学楼。
  我是1956年考入北林的,当时学校只有一个系———林业系。下设两个专业:造林专业和森林经营专业。56级是招生最多的一年。共招了10个班300多人。我们都在这个大一部教学楼上课,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教室,每人有固定的座位。大楼的西端每层都有一个大教室。我们一、二年级上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都是一个专业的5个小班在大教室上课。因而大家很熟悉,感情很融洽。在元旦时,大家动手将大教室张灯结彩,门口用松枝装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旦夜大班还组织联欢晚会,各班都有多个节目表演。11点钟后大家去到饭厅(现在的第二食堂所在地)跳舞,零点钟声过后,食堂还供应饺子。
  那些年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规律。上课很少有迟到的,晚自习各教室坐得满满的。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每周日晚上要过团组织生活。周六晚上则到饭厅看电影或跳舞。一年级时,我是班上的文体委员。我每逢周六晚上都动员同学们去饭厅参加活动,去学习跳交际舞或看电影。那时多为苏联电影,挺好看的,也挺受教育的。那时每天下午5点下课后,我都把同学从教室轰到操场去锻炼,冬季还提出要练长跑,总距离相当于男同学们加在一起要跑北京到莫斯科的距离,女同学们加在一起要跑北京到平壤的距离。一、二年级时,我们班同学住五号楼,女同学住四号楼。每天早上我们都在七点钟时起床下楼到四、五号楼中间的地方集体做早操。一年级结束时,我们班人人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劳卫制体育指标。我的体质并不算好,但每天坚持锻炼,早上跑5000米。下午上操场练竞走,后来成了班上劳动最能挑重担的人,也是林业系教师中最能爬山的人。
  大学二年级时,同学们选我当班长。我跟团支部商量要更好地提高班上的学习成绩,于是提出“班上要消灭不及格现象”。并且要多参加实践。暑假时,安排半个班去林业部规划院勤工助学。绘图制表统计调查材料、了解外业调查过程与内业规划内容;另一半的同学在苗圃劳动,掌握育苗相关技术,所得报酬都作为班费。在农忙季节,我们又在星期天去附近农村参加劳动,了解农活与农民的生活状况。班干部与团支部委员团结一致,同学们形成一个很温暖的集体,大一部好像我们的一个家。
  一九五八年暑假后,学校下放我们全年级去河北兴隆县农村劳动锻炼,从秋收、深翻地、大炼钢铁到春季上山造林,整整干了8个月。大家更能吃苦耐劳了。1959年5月回到学校上专业课时,我们又回到大一部上课学习。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劲头使老师们无不感动。
  毕业后,虽然同学们天各一方,但很想念学校!在通信中,不少学友多问及大一部怎样了,还是教学楼吗?学校逢五十年、六十年大校庆时,大家回校来留念时,首先去参观大一部,并且我们班还在这开了个座谈会。大一部真是让从它这儿走出去的学子难以割舍,难以忘却。(罗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