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好位 抓特色 重能力 促就业
——— 实验中心扎实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
11月27日下午,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实验中心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受训学员结业仪式正在举行。获得结业证书的同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是校实验中心在过去的一年里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不断加大对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创新之举,此举对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找准定位 寻求突破2006年底,学校为了打破实验资源共享瓶颈,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整合了多个二级单位的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成立了学校实验中心,开创了辽宁省高校实验室创新管理的新模式。
中心成立之后,先后顺利地完成了重点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室和专业研究室的有机融合和统筹规划,完成了5个本科实验室的省级合格评估,开放了中心的所有实验室资源,不但缓解了多年实验空间资源极其紧张的局面,而且极大方便和调动了广大师生以实验室为平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省、厅、市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中心的成功建设、国家863、973等重大重点项目的成功申请和组织实施,一大批SCI、EI等高水平成果的出现,提供了良好而坚实的实验基础共享平台。
“作为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实验资源和师资资源的教辅单位,找寻什么样的切入点参与到为我校人才培养的服务中来,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实验中心主任李国德向记者表示,“经过反复论证,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站为载体,全面创建‘大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目前,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包括三大教学模块:即“补偿性”实践教学模块,“发展性”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块。科学规划 实战培训在三个模块中第二模块具有核心作用,行承上启下之功能。校实验中心和化生学院联合构建了 “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该体系是以人才培养为总体目标,以现有实验资源开放和共享为前提,在学生第一课堂以外,通过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以大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站为载体,实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
该项目从2008年9月开始实施,首先建立并试运行了4个大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站。这四个工作站分别是:《大型精密仪器使用与维护工作站》、《大型经济真菌栽培与开发工作站》、《植物组织培养工作站》和《高中生物新教材实验培训工作站》。据实验中心副主任、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升厚副主任介绍,“这些工作站因需而设,学生报名踊跃,参与愿望空前高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解决学生在第一课堂操作机会严重不足,而考研、就业又十分急需的 《大型精密仪器使用与维护工作站》为例,拟定首批招收16名,一次性报名人数竟高达到107人,学生分布在生物、化学、食品和环境4个系、6个专业。该站在辛士刚老师的领导下,建立了由李娜、于龙、肖义三位老师参与的指导教师团队,培训中针对受训学员第一课堂时间紧的特点,采取了弹性授课制;为解决小班授课师资不足问题,他们建立了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在校研究生和优秀老学员组成的分层次、广辐射立体师资队伍。在管理上,培训前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和相对灵活的课程表,用第一课堂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教学原则指导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避免随机性,增强科学性。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是他们一贯坚持的原则,培训中他们实行小班授课制,大型仪器4个人1台,同时配备1名指导教师,学生操作机会充足,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多难坚守 硕果累累
到2009年7月,四大工作站共培训学生3批98人。其中首批接受《大型经济真菌栽培与开发工作站》培训的22名学员中,有11名考取研究生,3名被沈北开发区依生制药 公司录用,另有5名同学在当地教育系统实现就业。实际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6%。考入吉林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的李星同学在面试结束后,高兴地告诉我们,过去在校期间参加的食用菌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派上了用场,导师对她的操作能力很满意。
如何让走出工作站的学生,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呢?这里同学们可以加入第三实践教学模块即创新能力培养区。2008年12月刘百玲等6名学生在《大型经济真菌栽培与开发工作站》结业后又加入了“大学生菌业研究会”,目前他们正在开展新品种筛选等一系列科研课题,首批毕业学员翟佳星、邢丽艳、李星等所做的食用菌栽培领域高效安全杀虫剂筛选的研究成果和第三批培训成员姜楠、王建两位同学所作的杏鲍菇新法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都已同时发表在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最近一期。在2009年辽宁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首批学员隋立军等三名同学所作的平菇菌株有性复壮技术研究获得二等奖。
人才培养第一课堂是主战场,教学单位是主力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实验中心在成立以来,与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挖掘资源的潜力,将这一模式做大做强,在沈阳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学生记者:高新瑜 王维瑞 谢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