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学期 新体验 新期许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付出也终于让我如愿成为了三峡大学2018级研究生新生。9月开学季,满怀憧憬的我踏入了新的校园,也开始了我全新的学习旅程。激动之余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生新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还在备考阶段我就在畅想,研究生学习是否与大学学习大不相同呢?每次想着心里还有些小激动,那 些 学 长学 姐 们在我眼里是那么神秘、那么厉害,假如我能成为其中一员那该多好啊!现在我如愿以偿,终于能亲身体验一番!
  经过短短两周的学习和生活,我感触颇多。当我还沉浸在新学期的憧憬和喜悦中时,身边的好多同学都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看着他们早出晚归,一头扎进图书馆里,我顿感惭愧。我才意识到我早已不是大一的新生,少了许多约束,便要加倍的自觉。与大学学习不同,研究生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每周大概两天半的课程,课程不多,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课下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有的课程还要求我们分小组对老师给与我们的案例进行讨论,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并制作出PPT,面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成果汇报。有时候老师还会让我们小组与小组之间去PK,这更加激起了我们的好胜心,一个个都斗志昂扬。研究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单单是像大学学习一样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更多地同老师们一起去研究、讨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课下自己积极主动地阅读大量的资料,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空余时间,我总是拉着伙伴在三大里面闲逛,三大真的很美,我最喜欢走在翠屏山的小道上,两旁的树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星星 点 点 ,一 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美中不足的是三大实在有点大,公寓又距离教学楼太远,每次上课要徒步二三十分钟,折磨的我们苦不堪言。每次我们都自我安慰权当锻炼身体罢了。
  开学不久我们便在学校的安排下选择了各自心仪的导师,并与导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对研究生学习有了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导师在与我沟通之后,结合我自身的情况,给出了建议,同时也对我的研究生生涯进行了一定规划。在与导师长谈后,我也对未来三年的学习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研一较为自由,除了课程之外,导师布置的任务并不多,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去阅读相关书籍、论文期刊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参加更多校园校外活动来锻炼自我能力。第二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投入到实践中去,要做到把书本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得尽心尽力地完成各项实践任务,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感悟。最后一年是总结反思的一年,也是踏入新阶段的开始。我们既要通过实践感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创新点,进行研究和讨论,完成自己的结业论文,也要积极做好相关准备,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去找寻心仪的工作!未来的三年,是忙碌的三年,也是努力拼搏的三年,但身边有如此优秀的同学们 和 博学 多识的老师们的陪伴,更是值得期待呀!
  我的研究生生活已慢慢步入正轨,我也渐渐熟悉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一切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好。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也要好好规划你们的生活和学习,好好迎接全新的开始呀!在新的学期,大家都要加油呀!我相信,只要努力终有回报,无论它以什么方式回馈!(许晨)
进入大三,即标志着我已走过了大学时光的二分之一,看着操场上还在军训的新生模样,活动广场前摆出的各类社团招新展棚,我不时会忆起自己大一时的这般光景,不禁暗自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
  在这一阶段,有人开始谋划着考取对自己就业有利的相关证书,有人开始早出晚归奔波于实验室与寝室之间忙于学业,也有人因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在迷茫中苦苦挣扎。
  对于我来说,在这一新学期里,惜时求知是我对自己最迫切的期许。
  在这新的学年里,我要让自己变得忙起来。为了备考大学英语六级,每日给自己规定背一定数量的高频词汇,听一篇VOA英语新闻,刷部分专题;专业学习仅靠书本知识也是不够的,特别是作为语言专业,在平时要做大量积累,每日我需坚持读一篇法语原文阅读,听半小时以上的听力,做一小时的口语练习。当自己沉下心一步步去完成这些任务后,我逐渐体会到充实犹如一种变相“减压剂”,与其终日与手机为伍,百无聊赖地刷朋友圈,内心换来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倒不如让自己摆脱对手机的过分依赖,调整好心态,按计划完成每日任务,去充实自我。
  不仅如此,我还要继续学习暑假期间报的平面设计网课,每天听直播课,并按要求完成作业。学了一个多月,每次课都能解锁一个新技能,而我每天都期待着来自线上老师对作业的专业点评,从点评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这种学习模式逐渐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一到听课的时间点,不用看表我便会拿出电脑,打开直播听课学习,潜移默化中它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自己学到最后能独当一面,为自己的履历加分。生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计划也会赶不上变化,总会有些要紧事急需自己去处理,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好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去应对学习生活中的百变常态。大三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愿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蒋芷薇)
万 事 开 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自小喜欢写作的中文系学生,在至关重要的大一学期里,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我将写作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部分:灵感的积累,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计划尽可能的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给灵感以滋生的土壤。比如,大一组建班委时可以毛遂自荐获锻炼自我,主动参与社团活动,积极争取志愿或讲座等参与机会。然而,一个人的阅历再怎么丰富,也不可能体味百种人生。所以,我还需要广泛的阅读,在字里行间中体味各色生活,初步规划是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中文系的专业课程,比如这学期会学习的写作课,中国现代文学。我将尤为关注老师在课堂上提及的值得一读的书籍,用指定的小本子记录下来,再把阅读计划安排到日程里去。此外,文史哲不分家,我会利用长假泡在图书馆里自学一些相关书籍。
  写作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计划中,我写作实践的机会主要来自这几方面:一、写作课程。我这门课是陈老师所授,就目前所知,他是位重视写作实践的老师。我将认真的完成他布置下的作业,在不断的“写———评———写”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二、校内组织社团。目前我加了三个与文学相关的组织社团,一个是杂志社编辑部,主要写写实用性文本,预期可以通过练习弥补下我在这种文体写作上的缺陷;另外两个虽然不是第一线写作,但是都会有接触优秀剧本的机会,预期想法是“耳濡目染总会有所感悟”。三、零星的写作平台。各类杂志的投稿,网络上的连载,写作相关的兼职,以及各类征文,只要想写,不愁没有平台。实验表明,目标的设置是要稍稍高于实际能力的,这样才会尽可能的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我的计划是按这条经验设置的,是弹性的可与时俱进的。我自知目前笔力不足,可能写作对我并非易事,但写作是不能脱离实践的,是要在一次次的打击中进步的。我既然热爱它,就应当精益求精的为之努力。
  (王琳)
致 学通社大一新生:
  九月的天气,时好时坏。
  阴云密布的天空,也暗含着秋老虎的躁意。你们初来宜昌,日子被各类事情排满,一天的课表上也就余了下午两个小时的空隙。你们害怕耽误时间,匆匆吃完午饭,摸出手机发消息,心情大概是雀跃而紧张的———“学姐,你在哪儿呀?”
  我呀,刚从打印店出来。中午火急火燎赶出来的一份试题也不知难易几何。语言文字题、新闻评论题、栏目策划题……林林总总铺满了一整张A4纸。试卷正热乎乎地散着余温,而我收到你们的信息,默默加快步伐,直奔教学楼而去。
  你们乖乖巧巧地坐在大教室里等我,握着笔接过试卷和答题纸。上下阅览一遍试题,仔细听着我絮絮叨叨的提醒,随即把手机拿开,一笔一划书写着期许。时而文思如潮,时而抓耳挠腮。
  我合上课本,悄悄在你们背后拍了照片,构图正好。像是一出默剧,温柔的色调叫我不敢出声惊扰。
  你们的名字我早已铭记于心,呢喃中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记忆。或是大学还未定下的六月,或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七月八月,或是来到大学的九月,你们的好友列表多了一个我,听我介绍着大学生通讯社和各部门职能。
  在你们心里,在你们口中,或许我过分热情、坚定而执著,却不知我被无视过,被拒绝过,被删好友过。我总想着,再试试,会不会下一个人就会成为学通人?于是乎,抱着厚厚一摞使我们忙碌了半个暑假的迎新特刊去找你们,扣响房门等待着新的相逢。五个苑区来回跑着,摆点时无人问津便主动出击。你们都那样好,眼里有星光闪烁,扬着笑脸似是忘了白日里军训的辛苦。窝在宿舍休息时间里被打扰了也不恼,还递来亲手做的小饼干给我尝。在食堂门口也会停下脚步,礼貌地接过宣传单和迎新特刊,向我道谢。怕我一人摆点无聊,还会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陪我,天南地北地聊着,在温柔的轻飔里招呼身着军训服的人过来瞧瞧。未来的日子,你们的身上多了一个浅浅的烙印———学通人。望你们不负初心,怀揣着对文字的向往和执着,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心更坚定的方向。(李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