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徽下的蜕变徐曜冬
军训是将生铁百炼成钢的炙火,军训是将璞雕琢成玉的刻刀,军训是对我们人生的磨砺!
无论是整齐划一的停止间转法,还是气势磅礴的分列式。在军训的过程中,它们都逐渐地使我迷恋。一令一动间彰显军人本色,举手投足中尽显炎黄之威!军训让我们学会了百炼才能成钢,军训让我们懂得了苦练才能成才!
苏轼曾经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超世之才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而坚韧不拔之志军训已经教给了我们!大学阶段,是我们“灵魂发育的季节”,而军训在潜移默化之中磨砺着我们,它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着我们,给了我们坚韧不拔之志,使我们“精神成人”!我们应该感谢,感谢我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了最美的军训!
军训是普通人接触部队的一种方式,是普通人走近军营和了解军营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从小在部队长大的孩子来说,军训是一种致敬,是对伴随着军号作休的生活的回首,是对半夜被紧急集合号惊醒的经历的回味,是将练兵场上的标语实践于己身的机会。犹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躲在门后偷偷看父亲整理军装,将一个个纽扣扣好,认真地戴上军徽、肩章、帽子,最后对着镜子敬一个标准的军礼。等到父亲走后,我便也溜到镜子面前,挺直腰板,举起小手敬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动作虽有些别扭,但是那股子精神气却是有模有样,内心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小小的兵。
在军训场上,总算是真正实现了我着戎装“驰骋沙场”的愿望。这一次终于可以像父辈们一样站在训练场上,喊着父辈们在部队里的口号:“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一次我是真正的兵,随着指挥员发出的口令“敬……礼”,我再一次抬起自己的右手,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直到礼毕的口令下了很久,我才回过神来慢慢把手放下。
军训生活勾起了我儿时对部队和军人的记忆,而长大后的我更加钦佩军人的气魄。
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用生命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就是中国军人。从早晨六点的起床号拉响到晚上十点的熄灯号停歇,这十余个小时的作训并不是他们的全部,睡梦之中的他们仍然时刻警惕着。无论是夜训集合号还是紧急战备命令,都能让熟睡的将士们迅速整理好着装。雨天就政训的规矩这里没有,怕苦怕累的少爷兵他们不是,亲人需要的陪伴他们不能。他们远游愧老母,离家愧妻儿;但是他们无愧帽檐上的军徽,无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更无愧党和国家的信任!
军训虽然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前奏,但于我而言,我更想把它当作人生路上的一场朝圣之旅。一次次标准的转体,一声声铿锵的口号,一遍遍标准的分列式,唤醒了那个原本沉睡的自己。此次军训经历让我不慌张、不懈怠的走向全新的自我,让我不踟蹰、不彷徨的走向彼岸的象牙塔,让我将青春翻涌成炽热的心火融入祖国!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仇智龙
古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军训,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磨砺,是砥砺前行的风帆。
军训开始前,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在新的学校,面对新的教官、新的同学,我是否可以适应?不过,当军训开始后这种忐忑随即被打消了,教官们没有我想象中的严厉,总教官活泼幽默的发言更是惹来同学们阵阵欢笑。经过分配,我们班被分配到三营,指导我们的教官很严厉但也很亲和。每当我们固定一个姿势站好,他就会和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军训的感受。虽然军训的日子有些辛苦,但同时我们也收获良多。
三天后,应上级领导要求,我们的队伍被要求进行了重组,新的教官不善言谈,除了必须的发令,很少和我们聊天。他虽然和所有教官一样严厉,但又多出一份细心,时时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纵使训练进度缓慢,时常遇到困难,尤其是刚练习正步时整个队伍就像波浪一样摇摆,教官依然以沙哑的嗓子有力地喊着“齐步走”“正步走”的口令。渐渐地,我们队伍步伐的声音由杂乱变得整齐,由急促变得和谐。令我遗憾的是,在大阅兵前夕,由于队伍人数被限定,最终我被移出了队伍,成为了替补。但坐在观众台上的我,依旧能感受到队列检阅时的庄严,我在心中为他们加油、鼓劲,仿佛在和他们一起接受检阅,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分别总是不舍的,检阅完毕,教官便列队离开了运动场,许多人不舍地流下了泪水,也不知有多少人大喊着“谢谢你,教官!”军训已经告结,这段日子有汗水、有埋怨,但也最真实、最难忘。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有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在十二天的训练中,有着汗水流淌的艰辛时刻,也有一同欢笑的喜悦时刻。军训让我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意志,结识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为我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也许只有当我们看见了风雨后的彩虹,才会明白生活的意义,才会有更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未来。
最美的遇见陈奕昕
“快!快!快起床!今天要去见教官,军训要开始啦。”室友的呼唤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洗漱完毕后,习惯性地抬头看向远处的天空,澄澈的蓝不带一丝白,看来是一个大晴天。幻想着下雨的心愿果然泡汤了,但由于对即将到来的的军训和教官充满期待,我不由得勾起了嘴角。
来到操场,被裹挟在人群中的我,迫切地探出头,想看看即将到来的教官,踮脚、踮脚、再踮脚,来了!金色的阳光肆意地洒在他们的身上,军绿色笔挺的军装,整齐划一的敬礼,中气十足的口号声直冲苍穹。这大概就是军人的热血吧,让人忍不住想要加入他们,扛枪上阵,保家卫国。当教官被分配后,来到我们营地,我才真正有机会好好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官:浓密的眉毛,坚毅的眼眸,高挺的鼻梁,看起来精神而帅气。
训练时,教官会命令我们将一个姿势固定很久,例如正步提腿的姿势。可是还未到几分钟我们的腿就开始感到酸痛,有女孩忍不住悄悄将腿放下来,但这总会受到教官轻微的“惩罚”。不过在训练原则上,教官却丝毫不放松。一次,我们已训练得筋疲力尽,当听到“休息一下”的口令时,便有三五个女孩子瘫坐在了地上。等到教官喝完水回来,看见了这一幕,马上正了脸色,收了笑容,下命令让我们所有人练习蹲姿。练习蹲姿意味着膝盖不能着地,全身的重量便转移到了一只脚上,这让本来就酸痛的脚跟倍感压力,几分钟过后,四肢便觉得麻木了。我实在忍受不住这种煎熬,一会儿向右边晃去,一会向左边晃去,一会儿换一只腿。可能是我的动作太明显,教官发现了我并径直走到了我旁边,我立刻紧张起来,只好使劲沉住气忍了一会儿,但不一会便又支撑不住摇晃起来,稳住后,只好抬起头朝他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表示我真的尽力了。谁知道,他竟笑了起来,随即便走开了,同时嘴里还念叨着训练中短暂的休憩不能坐下来的规定以及一人犯错全体受罚的集体精神。此时从一旁路过拿着相机的小哥哥恰巧拍下了我们在军训中最狼狈的一幕,这次“血与汗”的教训也尤其令我记忆深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说起离别,就想起这首歌。练习了许久的十四营二连,终于在阅兵时走出了整齐划一的步伐。当我们都站在操场中央的时候,随着一声哨声的吹响,教官们迅速集结并整齐列队向运动场侧门撤离。我们的视线紧紧跟随着教官,仿佛无声地说着,再见。也许离别早就注定,只是每个人都不愿去面对。
遇见军训,遇见你们,是我大学生活里美丽而又难忘的记忆。
军训的意义王舒
时维九月,正是各大高校开展开学第一课———军训的时段。在军训中,所有新入学的学子需统一穿着迷彩服,接受正规的军事化训练。在同学们眼中,军训是冰冷的,铁的纪律使教官们不苟言笑;军训也是炽热的,烈日使皮肤逐渐变得黝黑,使汗水淌过脸颊。许多同学将军训视为“魔鬼”,进而对军训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害怕军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军训呢?
在国家颁布的《兵役法》第八章第四十五条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所以,接受军事训练是每一位大学在校生必须履行的义务。其实,我国的军训制度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在遥远的夏商时期就已有了军训,但那时的军事训练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近代,我国山河破碎、国民羸弱之时清政府才正式颁布《教育要旨》,将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彼时,军训作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以抵御外敌的重要手段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那么,现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为什么需要军训呢?众所周知,纵使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和平稳定、繁荣昌盛的强国,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却并未完全消除,换言之,现时的和平并非是永恒。世界并不安宁,我们的的维和英雄在异地的战场上殒命,我们的国家并非高枕无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居安思危都理应成为常态。当战争、灾难等“暴风雨”来临,我们必须有抵御“疾雷闪电”的勇气。
但是,这样的勇气和能力不是靠着一腔热血就能一蹴而就的,这样的气魄与精神也并非一日之功。军训作为开学的第一课,不仅是新学年的开始,也是培养国防观念的开始,是挑战自我、重塑自我的开始。军训虽不能使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但那风吹日晒中的训练、军事化严格的管理方式、铿锵有力的号令……可以让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不服输的信心以及坚强的意志。试想,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未来掌舵手的位置终有一日会传递到我们的手中,若这一日来临,我们是否有勇气接下?
不仅如此,军训教会我们的还有自律的精神,大学强调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而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自律便是个人行为的标杆,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也就意味着无法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承担一份事业,这样的人终不会成为国之栋梁。团队协作的能力也是军训所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寄养,在军队中,个体的力量永远无法与团队的力量抗衡,只有战士们团结一心才能成为最坚不可摧的国之“盾牌”,在学习中、工作中,也只有一个团体凝心聚力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军训是我们大多数人与军旅生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它使我们浅尝军旅苦涩,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和平年代生活中的甘甜。尽管是心灵与身体的一次短暂淬炼,却足让我们收获良多,成为人生十分宝贵的经历,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好好享受一番?
图片来源:余东山 刘自强刘 莹 张文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