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忆母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离别母校已经四十多年了,又将迎来母校六十华诞。在那灼灼芳华美好岁月记忆深处里,并未因时光的流逝沉淀泛黄,相反随着年轮的递增,愈来愈清晰地忆起那段韶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历经劳动锤炼后,通过三级“推荐与选拔”填报了当年的院校,在劳动工作中静候着录取通知。
  在这期间,我查找介绍宜兴的简单资料,瞅着家中唯一青花瓷碗,观看挂在墙上的地图,用笔勾画太湖边丁蜀镇具体方位,行程路线,准备上学生活用品,憧憬美好求学未来。
  金秋十月,田野到处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开学日期(十月五日)终于到来。四日晨起,母亲特地煮了几枚鸡蛋让我带上,生怕路途饿着。这时乡亲来送行,队里小会计赠送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红塑料日记本,时至今日感觉那枚鸡蛋依然温暖,那本日记还散发纯真友情的气息。
  傍晚我背着行李,提着网兜,嘴衔车票挤进列车,方知是一张站票。列车拥挤不堪,不时散发着浑浊气味。一声长鸣,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我也迷迷糊糊打起盹来。深夜列车穿过雄伟长江大桥驶入南京站后又继续行驶,我也进入梦香。
  次日清晨,一句甜美的报站声将我叫醒,火车终于到达常州。出了站口,周围“蛮语”回旋耳旁,尽管我普通话掺杂着“侉语”,但总感此地方言更听不懂。还好问清了汽车站方向,又踏上开往宜兴丁山的客车。打开车窗,阵阵秋风吹来,我精神抖擞。近看窗外苍翠树木一闪而过。极目远眺,田野稻谷青黄,小桥人影绰绰,高大烟囱吐着烟雾,氿湖船帆映入眼帘,好一派江南风光。汽车行驶在起伏的丘陵路段,十二点到达终点丁山汽车站。
  那时汽车站并不大,停靠车子不多,上下客人稀落。一位举着陶校牌子的同志微笑着向我们走来,这就是前来接站学长,后留校任教的谢老师。他把我与另一位同学行李放在一辆破旧平板车上并亲拉前往学校,我们紧随两侧。路上互相了解情况,他为我们简单介绍陶校概况。十月初的江南依然很热,阳光照在身上火辣辣的,也无暇顾及这山区田园风光。我们感觉车站与学校相距很远,渣滓路不好走要经过几座桥。不一会他就汗流浃背,上坡我们坚持要拉车他不让,只好推一把减轻其劳累。到校后将我们安排好,他又去接下一批报到学生。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深感他是位热心的好学长!
开学典礼上,校长详细介绍学校发展史与远景规划,强调学生珍惜宝贵时光,立雄心壮志学好文化知识,将来为全省陶瓷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领导鼓励老师关心爱护,改变了一些消极因素,使学生明白为谁所学,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的道理。因此校园学习氛围日趋浓厚。
  那时老师认真授课,克服学生文化层次不一难题,学生静心听讲做好笔记。不懂不明白的课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老师耐心讲解直至学生清楚为止。每当夜幕降临教室灯光明亮,学生们在刻苦学习。在实习车间老师理论联系实践,分类指导着学生提高其实践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询问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师生关系融洽,体现出“父子之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记忆中的永恒。
  自编陶瓷工艺教材面容慈祥的任老师;具有实践经验非常随和的汪老师;说话幽默教物理李老师;看似“邋遢”教美术的张老师;轻声细语教数学的周先生;慢条斯理的徐校长;说话洪亮干脆的仲主任;还有知识渊博持学者风度的周老师;那时他的年龄与我们的相差不大,与学生相处融洽,严肃和蔼可亲。他那股“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钻研知识,考取研究生成为国际著名学者的拼搏精神,依然是当今青年学习的榜样。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上述老师及领导早已到古稀之年,有的已驾鹤西去了。但恩师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眼前。
  学校虽小并不寂寞。每当周末和节假日,同学都会前往南山、湖边、山洞、古巷参观游玩。记得一次,我们几人步行到张公洞,虽觉些累,但都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苍翠欲滴的山、高大挺拔的松竹、潺流的涧水,鸟儿时鸣,深呼一口新鲜空气,令人轻松兴奋陶醉。我们又急忙购票,划船穿过“春夏秋冬”的仙洞,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不觉中黄昏已至,林中静悄,顿时彩霞飞渡映染整个山坳。此时景区最后一班汽车早已离开,我们只好抄近道返回。途中身体疲惫只能挪动前行,巧遇拉着板车的老乡,他让女同学上车一直送到校门旁。给他费用遭拒,在感谢声中他转身拉车,消逝在夜幕中。
  时光与白驹过隙,两年学习生活过去。毕业典礼,校领导给予同学殷切期望,和同学豪迈发言,将结束校园生活。老师把我们送上车,目送着班车缓缓驶出站台。蓦然回首令人惆怅。从此我们这届工农兵学员踏上制陶的工作岗位,在各自人生道路上留下深深足迹。
  一张全班合影的黑白照
片留住了我们当年的芳华。
  工作后我几次出差路过母校。门口偶见学校扩建、大门改变、校牌刷新、校名更迭。想入院看看未成,只在门口往里张望,想在校门口留张影也未能如愿。多少年的等待与期盼,四十年后我们同学终于相聚在宜兴的春天里。互看芳华已去,两鬓泛霜,皱纹悄然爬上额头,相视、相认、问候、拥抱、叙旧,又见到汪老与师母,大家沉浸在这幸福快乐气氛之中。
  当我们出现在新校门旁时,映入眼帘的新景貌令人赞叹不已。在张建新老师的接待下参观新校区:诗意的校门、宽阔的道路、挺拔的松
柏、绿茵的草坪、静若翠玉的运动场、白墙红瓦绿竹扶风的学生食堂、典藏云集的图书馆、淡妆素雅迎风微笑的陶艺楼、苍翠欲滴的古陶园、蜿蜒如龙的古龙窑、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学弟学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一展现。走在青砖砌筑石板路上,张老师还告诉我们:新校比原校面积扩大近百倍,专业由原三个增加至七个系部,开设三十九个专业。具有特色的陶艺和有影响力的专业吸引着莘莘学子。目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八千多人。
  历史与自然界时有惊人巧合。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正是母校六十华诞。母校从陶大——陶校——轻校到无锡工艺学院,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但仍不忘初心,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新时代!
  傍晚,彩霞映染,新校区显得如此壮观。“咔嚓”的快门声中,校门内留下一张“夕阳”合影照,那是暮年的我们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最美好的祝福与纪念!
  (本文节选自 《忆母校》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