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亦美
你是否有过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也不失其美的感受?
微醺浅醉,如花之初绽,此中妙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若酩酊大醉,呼呼而睡,少了红泥小火之雅兴,亦无隔墙呼取尽余杯之温馨;若花事正盛,尽态极妍,顿生美人迟暮之缺憾,也无余音绕梁之回味。自在闲适,恰逢好处,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了。
而这种情境,正是我们所说的残缺。
艺术创作中对残缺是这样解释的: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为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但残缺也有自身的美,是超越肤浅、震惊心灵、更加鲜活的美。
“欢喜成熟大自然的每一落笔,笔笔都是天意,生命没有败笔。”正如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追求 “宁拙毋巧,宁朴勿华”,他们认为残缺是情感的最好寄托,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就是残缺美的表现,残缺的事物带着寂静的美,苍山余晖、残荷落花、残阳薄暮就是最好的素材,中国画中典型的留白也是有意为之的残缺,空白的地方看似无形却透着灵气,艺术家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用画中之虚,引万千景入。
相对于艺术家对残缺的描绘,诗人笔下却有别样的感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即使无奈离别,月难圆,却也挡不住心意相通的长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沉舟病树,落寞萧条,却也挡不住欣欣向荣的喜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使天涯海角,路途遥远,却也挡不住心心相印的相惜。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落成泥,碾作尘埃,却也挡不住缕缕清香的永恒。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即使匆匆路过,难再重逢,却也挡不住一见钟情的相遇。
而在作家的脑海中残缺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
张爱玲说: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海棠虽然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其一恨;鲫鱼纵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二恨也。
张爱玲用其后半生去陪伴 《红楼梦》,珍爱之至,而可叹 《红楼梦》只是一篇残稿,曹雪芹惨淡经营,无奈八十回后已 “迷失无稿”,更怒者高鹗之流又在其后加了 “跗骨之蛆”,无视曹雪芹之血泪,《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三恨也。
余秋雨在 《废墟》中说: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不比过于较真,每个年纪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老就老了吧,安详的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正如作者所说,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轮椅上的史铁生在 《我与地坛》中说: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们视死为人生的一大憾事,都希望能多活些时日,但史铁生的此番话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泰然,一种对生死的参悟,也许我们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为什么不去把握生命的广度呢?
最喜欢洛夫在 《一朵午荷》中对残缺的完美解释。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什么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嫩,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记忆是相聚的一种形式,遗忘是自由的一种方式。也许是欣赏美的窗户关上了,所以才体会不到那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心境了吧。换一种思维生活,也许会让我们过得更洒脱,更自然,因此,生命有空隙,阳光才能漏进来,残缺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