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盐师精神 提升内涵创新实干促发展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一个时代的复兴需要时代精神的引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民族精神、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向亿万人民发出奋进新时代的号召,他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从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从微视频《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纪录片 《厉害了,我的国》 呈现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正在我们面前展开,等待我们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学校求发展,求创新,也需要学校自身精神的引领,需要我们盐师人在盐师精神的引领下去开创、建设、见证盐师的新发展。在新的时代,我们的学校,盐师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一个基层党支部,从一个基层党员,从一个长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角度,我们理解的“盐师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铁军精神”是盐师精神的基石。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多年来,“铁军精神”已经在盐阜大地、盐师校园里落地生根,特别在盐师校园里,“铁军精神”显现在陈毅塑像上,陈毅碑铭中;显现在铁军桥上,历史画廊中;隐现在新四军研究所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中,隐现在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新四军研究会中。在新的时代,“铁军精神”中的要义,即“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英勇善战的铁的作风”是并将一直是盐师精神的基石。
其次,“王强精神”是盐师精神的内核。“王强精神”是在盐师本土上产生、扎根的,“王强精神”集中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一个高校教师对为人师表的践行,体现出在教学科研中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多年来,“王强精神”一直激励着盐师年轻学子坚定信念,求学,求真;一直激励着青年教师立足讲台,厚德,笃行。所以,“王强精神”是并将一直是盐师精神的内核。
再次,“奋斗精神”是盐师精神的精髓。这里的“奋斗”是建立在盐师所有教职员工提升内涵基础上的奋斗,同时也是建立在盐师所有教职员工创新实干基础上的奋斗。在这个新的时代,放眼全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正不断激发着教育发展的活力;放眼省内,与省内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横向比较,我们的学科“高峰”尚未形成,大平台、大项目、领军人才、外部资源、建设资金等多个领域,与学校事业的发展需求相比,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唯有奋斗,唯有齐心协力的奋斗,求发展,我们才能生存,我们才能在同等高校中突显,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输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最后再结合我们文学院第二党支部来看盐师精神。文学院第二党支部是一支年轻化、博士化的党员支部,在盐师精神的引领下,文学院第二党支部也体现出一种“支部精神”,这份“支部精神”集中体现在“情怀、执著、开拓”这三个关键词上。首先是“情怀”。刚刚结束的毕业生考研初试和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生复试,又一次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迎来考研的喜讯。每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生录取数为15名左右,占比35%,今年成绩喜人,录取北京语言大学、人民大学、华中师大、苏州大学等高层次院校的学生增多。每年的10月—11月,文学院第二党支部都以全体之力,为考研学生上专业辅导课,每位老师额外开课,没有课时金,完全自觉自愿,毕业班班长戴东旭说:“老师们一站四个小时,很累,学生很感动”,王祖霞老师说:“看到自己教的学生有个好的前程,我心里特别开心”。做教师的总要有份情怀,倾尽一己之力助生成才的情怀。
其次是“执著”。这份“执著”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细心、精准的态度上。陈国华老师在省、校重点学科检查材料、申硕材料、校史馆脚本撰写、收集整理等工作中,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冯青青老师担任学院科研秘书,组织协调老师们申报各项科研项目,上传下达,协助院领导做好项目论证指导工作;朱栋老师负责全院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张怡春老师多年来反复论证思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张怡春、武荣强、秦亮、乐守红、蔡旭老师负责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应试工作。这些工作都是老师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一种奉献精神,以一种审慎的工作态度来完成的。
第三是“开拓”。“开拓精神”首先体现在文学院第二党支部成员对自身内涵提升的个人追求层面。文学院第二党支部八名成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都正承担着或已完成省社科、市厅级、校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开拓精神”还体现在汉语国际教育系对培养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的专业追求上。近四年来,文学院以逐年递增的节奏,先后派出26名同学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分赴泰国、越南、印度、韩国、蒙古等多个国家任教,以“盐城师范学院”学生的身份在海外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说明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经实践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和实效性。2018年春节,正在泰国、蒙古、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工作、求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给母校,给文学院全体老师发来“拜年”的视频,这是一份感恩,同时也说明在不断“开拓精神”引领下,老师可以实现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职业价值,学生可以实现自己“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的个人追求。
在新的时代,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我们要秉承盐师精神中固有的“铁军精神”、“王强精神”,不歇不等,努力奋斗,提升内涵,将实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