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自主创新厚积薄发 科技成果再创新高


  本报讯 2009年,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促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工作实现了 “一个提升”、“两个突破”,“三大进展”,科技成果实现全面开花,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一个提升”即学科水平实现大幅提升。据美国ESI(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我校在继以水产和生命科学为主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行列之后,以海洋科学研究为主的地球科学学科也进入了世界前1%行列。在地球科学学科(领域),全球4万多家相关科研机构中仅有435家进入前1%。
  “两个突破”即重大成果、创新团队和杰出人才取得重大突破。管华诗院士主持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被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建议授予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国家授予的第7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我校亦成为全国第6个摘得该奖项的单位,为山东省,特别是我国海洋、水产领域实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物理海洋“海洋动力过程演变机理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被评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成为代表我国物理海洋学科在国际舞台冲击世界水平的先锋队。化学化工学院刘素美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使我校在海洋科学学科的杰青达到7位,为下一步海洋化学方向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管华诗院士为核心的海洋药物团队通过教育部创新团队评审,为今后海洋药物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大进展”即基础研究创新、科技成果集成、服务社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学校主持申报的“973计划”项目“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获得批准立项,成为我校承担的第五个“973计划”项目,标志着我校承担重大基础科研能力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对于加强我校海洋化学和其它学科的融合以及培养国际水平的海洋化学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资助97项,资助金额近4000万元,项目数、经费数再创新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中韩国际合作项目2项。我校传统优势领域地球科学部和生命科学部喜获丰收,分别获资助44项和27项外,还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取得了突破,分别获资助10项和7项。体现了我校在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呈现持续、强有力增长势头。
  受国家“908专项”资助的,以我校为主汇集全国百余位专家编撰的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典籍《中华海洋本草》于国庆60周年前夕在北京隆重首发。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奠基性贡献的辉煌巨著,被国家海洋局誉为“全国海洋工作者的国庆60周年重要献礼”。今年我校科技奖励工作首次实现了在国家、省、市政府科技奖励体系中同时获一等奖项目的总体成绩,除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外,还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位居全国高校第六位 (并列);山东省科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摘得本年度唯一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成果的全面开花,显示我校广大科技人员在众多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撑下,在研究能力取得迅猛提升的同时,成果集成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有效提升和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声誉及学术影响力,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
  学校积极参与服务地方建设,支撑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蓝色经济的指示,组织推荐相关专家参与山东省、青岛市及周边沿海城市的发展蓝色经济区规划和咨询工作,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小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