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南京大学教授徐雁走进我校行知大讲堂, 为师生们作题为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 的讲座, 讲座由图书馆馆长、 档案馆馆长卞咸杰主持。讲座前, 党委书记戴斌荣与徐雁进行了简短交谈。
徐雁来:最是书香能致远——
最是书香能致远。“远”:“志存高远”,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一种到远方去的追求和抱负,到远方也几乎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的时代梦。根据“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到远方一定就是到风景最美最好的地方。到远方需要脚踏实地,拥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走出成功的人生。而到远方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让你玩转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七彩缤纷。所以,志存高远是跟我们的人生命题联系在一起的。
人生意味着什么?人生的特点、本质性又是什么?人生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最本质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被动性。来到这个世界上,并非自己选择的结果。每个人必须要学会主动生存,积极地发展自我。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广泛的调查,发现了幸福和幸福感的两种模式。
幸福感的最低模式,即六十分的模式。当一个人被动的来到了人间,通过自立、自强实现了一个大写的人的价值,他的幸福感是非常高贵的,而且还具有了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一个结果。
幸福感还有最高模式,即梦想成真的人,尤其是实现了童年梦想的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是人生应该直面的问题。我们挑选食物会选择有机而无害的,在选择自己的精神食粮的时候,同样应该掂量精神食粮的品质与重视其中的精华。
现如今,不少网络写手的作品披着出版物甚至读物的外衣,时尚、现代、吸睛,其中的一些作品没有经过时空的淘洗,而你恰恰是被穿越、架空、迷幻绑架的阅读试验品,宝贵的大学课外阅读的时光可能被浪费、蒸发掉。实验是99%的失败加1%的成功,你很有可能成为牺牲品的代名词。近朱者赤,我们应同名著为友,在书中同无数高尚的、有志趣的人进行心灵对话。读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性格。
书香校园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追求,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共同的精神追求。盐城师范学院是全省的十大书香校园之一,何谓书香校园?光有学习氛围的校园并非完全的书香校园。书香校园特指的是在本学科本专业以外,老师、同学都有很强的素质阅读、人文阅读、科学阅读、课外阅读和业余阅读的期待和协作。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间,一个人得到的知识往往是丰富、厚重、有内涵的。“书香校园”理念旨在将培养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将知识的芬芳酿造出阅读的精神正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理想都能够插上书香的翅膀。
自十三五以来,加强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建设书香中国,已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什么才是书香?虽然在现代印刷的条件下,我们已经闻不到从前的墨香、芸香,但知识的芬芳和芬芳的知识共同酿造出来的精神家园的氛围,组成了书香这样一种精神目的元素。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间,最离不开的是知识的芬芳和芬芳的知识。
当今社会,大学生如果不抓住关键性的课本阅读、素质人文阅读,那么你的文字表述能力将不会有长进。而恰恰很多工作岗位需要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和谐发展、两手硬的复合型人才。
当我们面对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时,我们应该配备两副“眼镜”:一副眼镜的左镜片起望远镜作用,发现宏观的问题,另外一个镜片是起显微镜作用,发现细节的问题;而另一副眼镜的左镜片贴着“时间”的标签,右镜片则贴着“空间”的标签。我们的思考应具备宏观、微观、时间、空间四个哲学纬度。
而面对PPT上的这张图片,我们需要用望远镜发现其中的宏观语言:人类的文化历史长河离不开源头活水般的知识水库对他的补给。但仅仅立意达到高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具备朝下看、朝细节看的意思,显微镜的眼光便可以实现阴阳平衡,大小结合。图片中一盏亮着的台灯可以启发我们的时空观念。从时间上说,在室内空间、晚上、阴雨天的时候我们需要灯。“耕读传家、勤耕雨读”,其中蕴含着珍惜时间的智慧。而台灯边上,有一张阅览沙发,背景则是如此琳琅满目的图书。但沙发却是虚位以待的,这是一种警示:在拥有丰富便捷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环境下,我们不应放弃阅读经典。
读图、读意需要阅读体验、对阅读的价值观的认识。几年前北京市高考作文出现 《一枚书签》 的考题。一枚书签,是要跟物和人联系在一起的,物就要和书联系在一起。和阅读积累、体验、感悟联系在一起的“一枚书签”才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生命,有人气。
无独有偶,之前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读有字的书、读无字的书、读心灵的书》。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往往只引用平常的名言,但我们需要在读有字书、读无字书的概念之间有更加深度一点的、广泛一点的名言引用。这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眼识出你的课外阅读量、知识面,以及掌握的知识的精华和纯粹的高度。题目中“读有字书,读无字书”最多占据一半的字数。我们贵在表达后400字,就是读有字书,读无字书跟“我”的关系,读无字书对于“我”增长智慧、增长见识的关系。考生应该分两层意义议论,即:读有字书、读无字书对“我”心灵的成长的重要启迪。
阅读看似平淡,却和每个人息息相关,阅读需要在自己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时段。《阅读救自己》 的作者高希均,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美国百人会的成员、杰出教育家,他曾在半个世纪中间不断地在学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提
升自己,最后走向成功。在书中,我们读到那个对于自己的学业、职业执着追求、志存高远的他。高希均先生书中关于半个世纪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悟,非常值得在座的师生学习借鉴。
大学生阅读、职业性阅读,都不需要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一个博览群书的人绝不会保持应试教育中落后的读书方法。在大学里,应试教育的读书方法会阻碍你的永成长进步。对于一部书,最重要是用“望远镜”来望一望它的目录。望的过程中,应该发现让你眼前一亮的关键词,让你眼前一亮的篇章一定是你内在心理、文化心理、感情心理上的某种渴望。你带着渴望看的书中的七八成便是最主要的精华。这是真正的开卷有益,你将拥有有知识的、智慧的获得感。
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眼会看到这本书目录中的“新读书主义”。什么叫新读书主义呢?新在哪里呢?这是我们的思维的关注点,值得我们推敲。
新读书主义是高希均先生在面对知识爆炸的情况下提出的一个阅读理解。我们的大学教育中,最欠缺的就是“通识教育”。一般大学生对本科以外的知识都几乎是“功能性的文盲”。“新读书主义”者所追求的就是透过全方位的读书,使自己,使家人,使朋友,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现代人。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己,也是对自己所关怀的人的新要求。
新读书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增加读书的宽广性。同时,我们还需要要减少读书的强迫性,素质教育是一个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的特点是:只要在一个时间段中间,人的精神营养方面有所成长、心灵充实了、谈吐儒雅、气质有所提升,素质教育就是成功的。然而应试教育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把体系性的知识变得零碎,限制人的自由、审美,以及想象力。大学生应实现从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到素质教育的自觉者的转化,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课外阅读,素质阅读,人文阅读的重要性。这与高希均先生告诉我们的“在新读书主义的理念的指导之下,不再为应付考试而读书,也不再为应付就业而读书。”不谋而合。高先生提出人生学习的起点,是读“一流书”;人生历练的过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献的高峰,是构建“一流社会”。“一流书”有八类:传播现代知识和理念的书;富有科学创意和文化创意并且能够通过阅读激发你的创意的那些书;具有心灵启迪功能的书;具有实用价值的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书;提倡人间的长情与大爱的书;探索人类心灵世界和记录人类杰出成就的书。将八类总结起来就是:真,善,美,和,健。
综合中西方理念,“一流人”理念提出了做人做事态度上的五个方面的分类。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间,也有对“一流人”明确的界定: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做人是有性价比的,人生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备用性,第二个特点则是时间性。一个人的人生就分层三个时间段: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过去不能够被复制,当下现在时必须要珍惜,未来时也不是无限长度。
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最后指向的是让我们个人得到宝贵的精华,获取的是最重要的精神正能量,从而我们能够有最丰富的知识营养。《围城》 是中国人、说汉语的人应该阅读的一部好书。
对于文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以外的学生,我们一般都推荐的三部书:当代文学中的 《平凡的世界》、现代文学中的围城》、古典文学中的 《红楼梦》。你如果是个中文系的学生,人文学院的学生,那你应该从古到今的看,先看 《红楼梦》,再看 《围城》,再看 《平凡的世界》。
《围城》 中方鸿渐是一个聪明但是完全都不肯用功的一个男生,他却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留美留洋的御美系,之后转到社会学系。社会学的基础是大量的社会调查,像苦行僧样的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一年后,这位男生知难而退,又转到到了哲学系学。而哲学则需要同学们,有一颗哲理的头脑,有一颗慧心。什么是慧心?就是懂得是非善恶,懂得奉献和给予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期间的阅读,最应该的是要读出人生的经验、智慧,尤其是人生的教训。“日三省吾身”,这样的一种理性,主要在于坚持阅读:需要我们每个月读一部好书,“日行一善”。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生不能有自己的破窗,有了破窗,要赶紧的把它弥合、补救,要不然,破掉了一块窗户,所有的污泥浊水都会从这个窗口进来,然后第二块窗,第三块窗户也就不会被人们珍惜。《围城》 中方鸿渐用四年玩忽学业的态度,让自己最后拥有了这个短板,拥有了人生破窗。他最后人生失败了,一定是被自己的短板打败了,一定是被自己的破窗打败了,而不是被他的敌人打败了。所以当方鸿渐拥有了这样的短板和破窗以后,他的家庭,他的职业,他的事业,就蒸发了。钱钟书先生,通过 《围城》 塑造出一个不学无术的,得过且过的,好高骛远的方鸿渐。解读 《围城》,我们可以认识到要牢牢地记住今天的学业就是明天的职业,也是一生的事业。
阅读是唯一的神话就是通过阅读经典给我们最丰富的精神营养,给我们最充沛的精神正能量,真正的让我们的理想插上书香的翅膀,到远方,到高处。
问:除了读钱钟书先生的 《围城》,读哪些书在课外阅读中能够增长我们的素养?请您推荐一些。
答:书海浩瀚,怎么样才能找合适的书?学档案学贵在有人,要有人物精神,学档案的人有了人文的情谊、人文的情感,那便可以找到课外阅读的方向。
关注人,是我们课外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应该是带着两个路径来拓展自己的。第一个就是问题导向。以档案学作为一个圆心,来展开自己的知识面与知识结构,像蜘蛛结网一般地来做圆做大自己的知识架构,这是以专业问题为导向。第二个路径,是根据兴趣、爱好、专长的方向来展开自己的阅读,来组织自己的学分体系,来旁听其他有关学科的课程,甚至是讲座。
有两本书值得关注:一本是柴静的 《看见》,是从深入基层、采访、访谈、调研,然后结合自己的判断写出来的。一本是龙应台的《目送》,具有了由欧洲文化来批判的视角、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通过这两本书的阅读,你就知道怎么在书中读出“人”来。这个“人”,基本上是“三个人”,一是指书中人,二是写这本书的人,三是指读者自己。所以,读任何作品,抓住这“三个人”,然后珍惜三个时间:当下,过去和未来,那一定是一个成功的读者。
提问:如何做到中外名著与流行文学之间的权衡?答:网络空间的作品会不会有将来的传世之作?我想一定是有的,但是等它具有传世的特点以后,你的儿孙后代再来看,也还来得及。我们现在强调大家要阅读经典,是建立在大学四年这个时间点上的,大学时光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你自己去做网络文学的读者实验,那就存在着高风险。相较而言名著佳作经典的纯粹性、保险性、保证度很高。
我们说不需要给自己一个框架。如果你的消化能力强,阅读能力非常强,读了名著经典后愿意去看网络文学,当然没有人能阻挡你。对于读物的选择要有理性,这个理性是从它的价值内涵出发的,还不是兴趣主义至上的,当你把价值内涵这个角度作为衡量读物选择的第一标准的时候,那么你就离幸福追求的这个目标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