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的精神是所有人应当具有的,因为哲学的话题不是偶然之话题,而是谈论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值得过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别的问题像这个问题那么沉重和迷茫。
哲学若不能治疗灵魂的痛苦,它的用途何在呢?这是伊壁鸠鲁(Epicurus)的名言。
塞涅卡(Seneca)再次批评那些把哲学当作一种逻辑游戏来追求的人。他说:“你没有时间玩耍,你已经成为不幸者的顾问,已经承诺要给海难受害者、囚犯和病人、穷人和头脑被有毒的斧头砍伤的人提供帮助。你的注意力转移到什么地方了?你在干什么呢?”
我们思考哲学问题,不论是阅读古代经典哲学家的思想,还是反思和审查我们的生活原则,哲学思考是挑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是挑战我们的经验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也是挑战我们社会的习俗、意见、惯习和霸权的,当然,也是挑战我们观看世界、思考问题、建构观念的方式的。哲学因此是涉及理性的自我考察,不论是个体的还是人类的。这一方式,罗尔斯的学生科斯佳叫做“反思性审查”(reflective scrutiny)。
伊壁鸠鲁对哲学的定义是“运用推理和严格的论证去促进人类繁荣幸福的活动。”假如我们生活中的行动受制于流行的意见,或者主导性的观念,或者习俗性的习惯和意见,那么,他们的合理性在哪里?完全按照这些意见或观念而行动,还是反思性的批评?盲从地接受他们,也许会给你带来许多的可见利益,批评他们可能带来飞来横祸,如苏格拉底一般被处死,你怎么办?
受盲目的观念和意见指导的人类生活是否为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生应该是充满了积极的批判性自省的生活。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被仔细审查的观念是社会教导的观念,这种自省也是一种社会批评。哲学家需要克服的毛病不是拒绝思考过分复杂的问题而是拒绝思考真正的问题,需要克服的是学究化,而不是理性化,需要克服的是浪漫化,而不是理想化。
哲学并不会把现成的真理转交给你,至多只能为你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方法提供一种激励,鼓励你理性地追问,理性地反思,使你的心智不受来自内在或外在的蒙蔽和麻痹。所以,哲学不是去学的,而是去思的,就如知识不是去学的,而是在思考中确证的。所以,雅斯贝尔斯说“没有哲学,只有哲思”。
哲学不是给问题以答案,而是质询那些已经存在的答案(philosophy is not to answer questions but rather to question the answers that have been given),不是迎合或适合现存的世界,而是想象在任何可能的世界中的必然性。哲人都是杰出的询问者、反讽者、质疑者,但是哲人并不是茫然发问,而是问道,哲人因为不断地询问真正值得问的事情而分享智慧,或者说,哲人是因为在不断地追问中指涉在一切可能世界中的真正的美好者,才具有体察现实世界的较为理性的眼光,但是,这种眼光也是近视的,或者说,所有的眼光都是近视的,哲人只是想看得更清晰、更深刻,克服一点近视,所以,在坚持观看,坚持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