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978年暑假开学后,哥哥在离家二十里地外的公社中学读高二,我则考入我们村的公社联中上初一,弟弟在村小学读二年级。父亲在公社拖拉机站上班,平日里都是住在单位。父亲驾驶技术很好,是全公社第一个真正的汽车司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由于运输业务的需要,父亲经常出远门,也就在那时,我们从父亲口中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青岛栈桥、天津劝业场……记得那年中秋,恰好是星期天,玩了一天的我傍晚回到家,一进大门口就听见母亲和奶奶的说话声。奶奶笑着说: “前几天,你爹出远门时说了,争取今天赶回来和咱们一起过八月十五,你哥哥今天晚上也回来。”奶奶脸上流露出喜悦和期盼的神情。这时我才放心下来走到奶奶跟前看了看,手边的盆里是韭菜、虾皮和鸡蛋调的馅儿,就高兴地回屋写作业了。
母亲和奶奶很快就把饺子包好了,但是一直没有下锅,说是等父亲和哥哥回来后再下。那时候,没有通讯工具,只能满怀希望地等着。晚上七点左右,哥哥回来了,奶奶说: “不等了,老大回来了,孩子们都饿了,咱们先下饺子让孩子们吃着,边吃边等他爹回来。”母亲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是奶奶既然发话了,而且我们兄弟三个也确实饿了,母亲只好去厨房下起饺子来,一边下饺子,一边喊哥哥: “老大,到胡同口去看看你爹回来了吗?看见他就跑回来说一声。”于是我们兄弟三人就跑到胡同口,伸长脖子向村头望着,期盼父亲早点出现。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也没见父亲回来,奶奶就招呼我们回家吃饺子。当时我们年纪还太小不太理解奶奶和母亲的心情,美美地吃了一顿饺子。母亲把留给父亲的饺子放好等着他回来吃,随后对我们说: “你们仨就别等了,赶紧洗把脸早点睡吧,老大你明天一早还得赶路回学校,老二、老三你俩也早起一会,和哥哥一起吃早饭,送走哥哥后再去上学。”我们兄弟三人回屋睡觉去了,母亲和奶奶继续坐在院子里等父亲回来。
夜里,母亲突然把我们兄弟三人叫醒。睁眼一看,父亲坐在炕沿上,再看看炕旁边桌子上的煤油灯下,食品包装纸上放着两个月饼,其中一个是完整的,另一个被母亲十字花的切成了四瓣。一看到月饼,我们兄弟三人立刻睡意全无。这时母亲说到: “这是你爹买回来的两个月饼,一个给奶奶吃,另一个分成四份,你们仨一人一份,我和你爹吃一份。”父亲说: “我不吃,我在外面吃过了,那一份你吃吧!”母亲给我们仨一人一份,而她自己却没有吃。我们小心翼翼地吃着,尽量拖长时间,一边问母亲: “娘,你咋不吃啊?”母亲说: “不急,你们吃完赶紧睡觉,明天一早还要早起。我和你爹去奶奶屋里,把月饼送给她,也让奶奶知道你爹回来了,省得她一夜挂念。”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早早做好饭,叫我们起来吃饭,而她也忙着为哥哥装干粮袋子,那是母亲一夜没睡为哥哥蒸的,是哥哥在学校一个星期的伙食。奶奶坐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着我们兄弟三人吃饭,一脸的幸福。早饭很快就吃完了,母亲和奶奶收拾完送哥哥走,哥哥走在前面,奶奶拉着他的手,边叮咛边往他衣兜里塞了个纸团。
哥哥走后,我和弟弟也上学去了。那个中秋节过得很幸福,不仅吃上了月饼和饺子,而且一家人还团聚了。三天后,下午放学回到家,奶奶把我和弟弟叫到她屋里,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两瓣月饼,一看也是像母亲那样切分出来的。奶奶悄悄地说: “这是留给你俩的月饼,奶奶没舍得吃,你俩赶紧吃了,去写作业,你娘回来了不要告诉她啊!”我和弟弟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
多年以后,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有一次过中秋节,父亲买了不少月饼,哥哥已经工作了,回来的时候也买了月饼。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月饼,其乐融融。大家又提起了那年中秋节的月饼,我们才知道,当时父亲母亲吃了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奶奶吃了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那天早晨奶奶送哥哥上学走的时候,塞进哥哥衣服兜里的纸团其实就是她没舍得吃的另一瓣四分之一的月饼。算起来,我们兄弟三人一人吃了半个月饼,奶奶、母亲和父亲加起来才吃了半个月饼。
再后来,我们兄弟三人都工作了,成家了。我经常向爱人提起78年的那个中秋节,那两个月饼。爱人非常孝顺,每次过年过节回家,都会买很多吃的、穿的带给奶奶和双亲。她说: “老人们一辈子不容易,供养咱们上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多给他们买些吃的、穿的,把那些年没吃上、没穿上的全补回来。”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国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奶奶已经去世二十年了,老人家活到九十一岁,睡着了没有再醒来,无疾而终,走得很安详。可以说奶奶是带着幸福和满足离开了我们,因为她知道孙子们、重孙子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没有什么可牵挂了。如今父母年近八十岁了,早已不再下地干活,得以颐享天年。
记忆中的那两个月饼,始终成为一家人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李海清:曲阜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