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筷子,是持放在手中夹取食物的细长棍条儿,是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使用筷子,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记。在全球范围内,人类进食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群:一是直接用手抓食;一是用刀和叉;一是用筷子、勺子。作为人类一大进食方式的代表,筷子的历史也极其悠久、文化内涵更是深厚。起源及发展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据史料,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八千年,用叉子有四千年,而用筷子至少有三千年,目前发现最早有象牙箸,《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国君,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筷子”呢?是饮食。中国人的主食是粥、饭和面食,筷子该是应运而生的。
筷子古称“箸”,因讳“住”与“箸”的谐音,明代改为“筷”。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在先秦时筷子是专门用来吃羹里的菜的,而勺子才是用来吃饭的,到今天我们习惯用筷子进食,这也是慢慢改变而来的。形状材料及寓意筷子可用“竹、木、骨、瓷、金属”等材料制作,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
华夏“箸”文化不断发展,到了明代其发展特别明显———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一头圆一头方。圆的是天,方的是地,象征天圆地方。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这是天地人三才之象。
使用筷子的十二大禁忌汉族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三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死亡”。
2、仙人指路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叫“骂大街”。
3、品箸留声这种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无礼下贱的做法。历来家教不许。
4、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5、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
7、泪箸遗珠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倒乾坤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倒使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10、当众上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
11、落地惊神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不小心一定要向同桌人致歉。
12、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编辑:丁升旗)附:材料来源:《中华文明之美》、360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