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五湖四海结学缘文/刘守华


刘守华教授

我手头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红皮硬壳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钻到通俗民间语言的优美里去,钻到歌曲和童话故事句子的结构里去”,在高尔基这些话的鼓励下,我把精力转向了民间文学。这个本子就算是这一工作的开端。上半本我打算记录一些我自己直接搜集的以及书报上较优秀的民间歌谣,下半本打算记录一些谚语、歇后语同精炼的民间口语。材料尽量求原始,哪怕是为作家所不屑,不能登大雅之堂。

这段话下面还标明:“1953年3月24日于洪湖。”那时我正在位于湖北新堤的沔阳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洪湖师范学院)三年级就读,学校在课内外很重视解放区吸收民间文艺的新文学,曾排演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将高尔基、鲁迅赞赏民间口头文学的论著列入教学内容,加上采录和演唱“洪湖革命歌谣”在当地蔚然成风。被这股文化新潮所深深吸引,又被借调参与筹办洪湖县土地改革展览活动,我承担“革命歌谣”这一块,于是边干边学,除完成布展任务外,还选辑了《贺龙军》等几首革命歌谣在北京新办的《说说唱唱》杂志1952年第8期刊出,又写出散文《洪湖渔民的歌声》投寄《湖北日报》1952年10月1日“国庆征文”发表。到1953年便形成了投身于民间文学事业的初步意愿。

1953年9月,我被选送进入华中师院中文系学习。这时钟敬文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示范性地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华中师大也派出何奇雄老师前往北师大进修,为开课作准备。以郭沫若为会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年春于北京成立,专业性的《民间文学》杂志于1954年4月创刊。1956年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青年学生“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我们这个年级的许多同学纷纷按兴趣成立课外学习小组。这一社会文化潮流使我受到巨大激励,前几年萌生的对民间文学的喜爱便进一步深化为一种学术志趣了。

此后,我于1958年正式参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80年代开始,在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正副主席达20年之久,又被推选为中国故事学会副会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最红火的那20年间,每年都要参与一两次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在《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论坛》上先后刊出了40多篇文章,同湖北和其他地区在一线从事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多位青年民间文艺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跨入新世纪,又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至今。中国民协多年来由贾芝、钟敬文、刘锡诚等学人担任领导工作,老中青几代人矢志不移,多年来对推进这项新兴的“人民文化事业”起着核心作用。我这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可以说主要是在这个文化学术圈子中进行的,同中国民间文艺事业不断迈步向前的步伐息息相关,这也就构成了我的学缘特色主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