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曾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禁感慨他一语道破了北方秋的韵味——悲凉。确实,秋不像春的生机盎然,不像夏的热情飞扬,也不像冬的雪白纯洁。但我还是喜欢秋,喜欢秋的风轻云淡,天朗气清;喜欢秋的枫林尽染,硕果累累。所以,对我来说,秋不是悲凉的代名词,而是丰收、是成熟、是喜悦,是一切美好的事情。
自古以来,古往今来,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是哀婉的、是寂寥的、是衰败不堪的。杜甫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生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无限悲愁之绪;李清照面对萧瑟肃杀的秋景,不由生出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被凄之情;李商隐面对眼前冷清萧瑟的秋日景象,不由发出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悲凉感慨;纳兰性德面对衰败枯萎的秋色,不由发出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的人生感叹。不同的心境,自然看到的景色也有所不同。同是观秋,刘禹锡却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写出了秋的别样意境;王勃的意境则更为开阔,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朱庭玉的“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让人耳目一新,美好的秋日景象跃然纸上;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清秀的笔触更是增添了不少俏皮的秋趣。原来,秋也有如此百变的风格。
正所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虽然没有春嫩绿枝丫般的生机盎然,没有夏绿树红花般的热烈奔放,也没有冬白雪皑皑般的纯净高洁,但它有着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以它独特的韵味渲染着整个世界。稻田里,金灿灿的稻子在秋风摇曳中婀娜多姿,每一株都充满着成熟的喜悦,远远望去,遍地金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壮观景象。果园里,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梨子挂满枝头,每一个果实都承载着农民的希冀与汗水;林间小道上,满地的落叶铺就了一条特殊的地毯,走在上面咯吱咯吱,让人不由心情愉悦轻松。
对我来说,如果把大学四年比作一年四季,大三的我现今刚好度过大学的“秋天”。抬头仰望着风轻云淡的天空,我忽然觉得有些困惑、有些迷茫,还有些不知所措。回味大学的前两年时光,我曾努力在专业课的海洋里汲取能量,在大学生记者团工作中寻找全新的自我,在无数次奋笔疾书中淬炼未来的羽翼,在无数的课外读物中丰满自己的灵魂,在挥汗如雨的操场上锻造强健的体魄。所有曾经的这些构成了我的大学生活,虽然有时候忙得像个陀螺,但是我甘之如饴。如今,站在学生时代的岔路口,面对摆在我面前的两座大山:考研与就业,让我难以选择。就像一年四季倏然而逝,尽管舒爽的夏末令人难以割舍,但终究会迎来秋日的风寒,尽管那刺骨的凉风让人排斥,但是只有逐渐地调整才能免受风寒的侵袭。
深邃的金秋,万木凋零,但是却在这孤独寂寥中,蕴涵着春天的希望。好比大学四年,我们不能一直处于“萌芽”的春季,更不能一直处于“奔放”的夏季,而是要在渐渐成长中孕育一次次的升华。所以,勇敢地向前奔跑吧,迈过深秋与严冬,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