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黑枸杞部落———青海枸杞资源科研调查随笔
一7月16日飞机如约降落在西宁曹家堡机场,微凉的空气包裹着我们,瞬时撇去了南京的湿热。第一次来到这片广袤的西北大地,第一次挑战高原海拔的环境,第一次感受祖国大地不同的人情风土,第一次参与艰巨又极具意义价值的科研工作,这一切,都让我内心充溢着喜悦、热情、期盼的情绪,坚定前行的勇气信念,当然,也有些许不安、担忧,毕竟这里的自然环境不那么宜人,生活条件和我生活学习了六年的南林大、和史称的“六朝胜地,十代都会”金陵差异迥然。
我们是支11个人的科研队伍,有3名老师,6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都来自我校林学院。我们的任务,是搜集枸杞资源,建立起一个优质的以黑果枸杞为主的枸杞种质资源圃。
黑果枸杞,茄科枸杞属植物,俗称黑枸杞,多年生多棘刺灌木。因其具有抗氧化功能强,滋补肾阴,清肝明目等功效且珍贵稀少,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一度引起疯狂的破坏性采摘,损失了大量的野生资源。此次科考,我们将根据文献、标本等资料,基于地理生态遗传学和系统演化知识,系统收集以黑果枸杞为重点的枸杞属种系的野生资源,采集其插穗、种子、DNA叶样,制作标本,选育良种以及其他遗传材料。
又经六小时的火车辗转,我们终于抵达传说中的那座“金色世界”———此次科考的大本营德令哈。
与海西农科所的工作人员见面接洽后,我们的工作便正式启幕。
德令哈属高原山地气候,地形高峻复杂,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在这里,我们虽然偶尔会喘不上气或流鼻血,但出征前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参照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标本数据与合作方开会商讨路线安排,制作枸杞资源野外调查表,采买补充相关工具用品,针对野外调查进行培训和相关预演……工作之余,看着蔚蓝澄净的天空和美到极致的漫天云图,看着远山叠嶂、近坡苍翠,置身于这亘古的风貌和原始的静美之中,体会着弥足珍贵的悠远旷达和自由无拘,整个身心都变得轻松而舒畅。
7月18日昨天下午,我们一车五人自德令哈一路向东,数小时行驶,虽无所获,信心不减。
今天上午,依旧无所获,有点失望,有点焦躁。老师不断地安慰我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午,第一个野生枸杞标本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江扎村采获。
江扎村是个古老偏僻的村庄。道路还没有完全硬化,小道崎岖狭长。各种灌木草本熙熙攘攘生长在门前屋后、田间路旁。枸杞这样低调的灌木一般都不惹眼。它们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其瘦瘦弱弱的灰褐色枝条和薄薄软软的长卵圆形绿叶隐居在其它植被之中,怕是只有结出红彤彤的枸杞果时才会多被人看几眼吧。或许我家门前就有,只是我一直未曾注意过,也未曾主动了解过,只知道枸杞果好吃且明目。
是枸杞感觉到我们在 “众里寻他千百度”吧,带队老师远远一瞥,竟锁定了枸杞的身影。在一座老屋旁的背阴面,那不高的沙土斜坡上,长了一丛约一人高的枸杞。它的基部生出许多枝条,部分裸露在空气中的根系缠绕扭曲,死死抓牢着土层。淡灰色的枝条上刻着纵条纹,偏硬的叶子透着暗绿,棘刺尖锐暗藏在叶中。花期已过,小小的枸杞花大多发黄枯瘪,零星几朵淡紫色散落其中。我们请教了附近的老乡,确定了这株野生枸杞的身份。GPS定位、测量、记录、采样、压制标本,时不时地还要拿出手册翻阅。因为是第一次,我们的工作进行得有点生涩。好在结果很棒,我们一样不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两小时后,第二处野枸杞资源被发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