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穿过风雨来看你


梁实秋在《送别》里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要去接你。这是常是被人拿来一说再说的,这心思就像是《红楼梦》里林妹妹的“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一样细腻绵长。


既说了红楼,就不能不提红学痴人张爱玲;既说了风雨,就不能忘了张爱玲的《小团圆》。那里说:雨声潺潺,像是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而不来。我极爱这句,明知是爱的人不愿来,却仍旧骗着自己怪时辰不好。雨声中那一点婉转的心思,是难过吗?或许过重了,应该是哀愁,是眉心攒聚起来的一凸,凝结成了疙瘩放在心尖。


我的脑海里总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那个时候是上海的黄昏,夕照的霞光停在窗帘上,一切都静,只有两个人。霞光温柔地投射在两个人的身上,眼神里都是流水。又或者是,她穿上他喜欢的那双绒布小高跟鞋,他说穿上她的腿温柔细长。他每从南京回到上海,她就穿上这双鞋子,迎他……


如若是,他不来了,那一点音讯像是三月风里的细丝雨,那一轻扬的,便没了踪影的一丝雨。他注定是不再来了,那雨只在窗外一味地下着,像是天上说的话,说了什么,只在那窗外的树木上,响出无声的字来,树叶间的一滴雨,啪的一下,啪的又一下……


朱自清先生在《雨》里写道: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一段不多的文字,简直是神来之思。时隔多年,我没在遇到如此贴合雨的描写。它让甚至让我产生一种错觉:过日子,应该慢一点,散一点,这样才不失闲趣,也不枉此生。在雨后有月亮的晚上,地上有数不清的小洞,月光落下,就浮起光来,是一种平静的圆满。风吹来,那接连不断的小小波纹,也是闲暇的别趣。墙根下点点的青苔,雨后有了蔓延,长出了缓慢的脚,朝着阶上爬,一簇一簇。青蛙呱地一声,轻松跃过这“青山苔岭”。不要拍那静静停在水上的蜻蜓,它飞来,尾尖点一下,快得你几乎不知道它是否真的碰到,还是为了迷惑你,做的一套假动作。薄纱一样的翅膀,那一对满是眼睛的大脑袋,没有声响的,它又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