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诚心———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雷榕生、雷平生在书中说道: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的一部分。”
人是扎根于大地而仰望星空的,只有真正亲近黄土的人才懂得生活的不易与生命的珍贵。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历史的星空灿烂,留下可贵精神的人,往往都是对生活有真切体验的劳苦者。
书中的习近平主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来到农村,不仅仅是像其他人一样到农村体会艰辛,他已经了解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人也许只能循规蹈矩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他却已然跳出了这样局限的圈子,一点一点地将智慧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头脑是狭小的,而他却隐藏着思想,眼睛只是一个小点,他却能环视辽阔的天地。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胡适的格言,恰恰验证了习主席的经历。我们常常思索追寻,求而不得的人生意义,也许就在于这四两拨千斤的一举。习近平当任支书,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他到四川绵阳去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回来以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进行研究、施工。他在知青住的院子旁边挖了一个沼气坑,用水泥打成池子,解决了延川村民们缺柴烧的问题。沼气普及以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不仅仅是这样,他克服政治困难,兴办代销店,解决村民们买东西不方便的问题。他在村里创办缝纫社,将劳动力重新分配。他提出要解放劳力,把社员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投入粮食生产中,所以他就办了磨坊,让社员都到磨坊来磨面,用机器代替人工,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洪秀全说过,古来事业由人做。无论环境刁难,政策约束,习主席似乎总能找到出路为人民排忧解难。不需做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成为乡村发展的中流砥柱,也能成就一番事业,誉满中华。
书中梁明玉描述的砸夯,更让人意识到习近平是一个敢说敢做,敢作敢当的人。他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农民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村民们干活还拼命。比如打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
只有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执着于建设和服务人民,所以不觉痛苦,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也可以忍受。
习近平乐于为民服务,并善于为民服务,甚至在农村的困境中也能实现精神的升华,每天肩上新增的不是痛苦,是沉稳的素养。他是国家的领路人,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者,他是拨开漫漫黄沙,带领我们走上强国之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