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各级团组织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切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严格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和青年学生成才规律,主动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助推思政工作接地气入人心,工作实现了“有意思”到“有意义”、“大道理”到“小故事”的双重转变,初步形成了共青团第二课堂“六人”引航工程育人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信念坚定的“思想红人”、勇于创造的“创新超人”、学以致用的“实践达人”、活力四射的“文化潮人”、甘于奉献的“志愿好人”和成长成才的“引路头人”,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力军作用。
构筑学生信仰高地培养思想红人思想政治引领是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灵魂,更是切实推动共青团思想育人和学生全面成才的根本所在。多年来,结合时代需求、学生特点和思想状况,形成了“与时俱进、内涵深刻、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思想引领工作思路,打造了“主题教育+节日教育+线上互动+朋辈引领”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主题教育突出政治性。通过设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教育、青年大学习、“焦点观察”时政分析大赛、“腾飞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竞赛、“百生讲坛”、“四进四信”等活动,分专题引导青年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
节日教育突出时代性。抓住五四、九·一八、十一、一二·九、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公祭日、党的十九大召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升旗仪式、“我们的节日”、“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新青年”小说大赛、“厉害了·我的国”演讲比赛、“青年学子说”青春故事会等活动,切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线上互动突出针对性。针对青年大学生“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新特点,积极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开展“青年大学习”、“学‘习’天天见”、“我们在湖工大等你”、“学风建设大讨论”、“我与国旗合个影”等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引领,主动占领网络,变简单说教为平等交流,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了有效引领。
朋辈引领突出先进性。学校注重青年典型的选树,大力弘扬“争做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新风尚,让学生身边的一个个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一起成长进步。近年来,先后培育了“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郭百岭、“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戴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支部、“全国百强学生社团”蓝电中心、“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操石杰、“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廖想、“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周思怡、“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李昌坤、“湖北省长江学子”蔡青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身边的青年大学生,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湖工大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青春风貌和价值追求。
助力学生攀登科技高峰培养创新超人学校以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秉承“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创优”五位一体的培养理念,立足“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探索出了“兴趣+创意启迪、项目+创新创业训练、大赛+创新创业比武”三段式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持续的探索和磨砺中增强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兴趣+创意启迪”是学校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第一步。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为导向,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以启发式的活动为基础,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知名校友做客“求索”科技讲坛、“挑战”大讲堂、“翱翔”创业沙龙等活动,零距离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依托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开展专题讲座、科普创意、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活动,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前期基础。
“项目+创新创业训练”是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第二步。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为导向,倡导“学习、思考、尝试、实践、创造”于一体的理念,鼓励学生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创意作品。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实施大学生“凌云计划”和“菁英”科技团队立项资助,资助学生发表三大检索等高水平论文和申报国家专利、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激励机制等方式,帮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术科技的天空尽情翱翔。
“大赛+创新创业比武”是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第三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国家级、省级竞赛舞台去开拓视野,促进项目孵化。学校连续26年举办“创新杯”大学生科技节,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每年吸引青年学生竞相参与。围绕竞赛体系,学校构建了“设置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专家指导委员会、设立学生高水平创新作品和创业项目参赛专项资助基金、建立高水平创新创业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机制”等创新创业大赛扶持体系,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激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近年来,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成绩斐然,学生先后斩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100余项,学校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还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钱立权、“长江学子创业奖”李渊、“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路演冠军”蔡青、“单车租赁神话缔造者”郭敬佩等一批创新创业超人,激励更多湖工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逐梦科技,挑战青春。缤纷文化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培养文化潮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学校坚持“一条主线,一批精品、百花齐放”的工作思路,深入探寻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生长点,大力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贯穿一条主线。学校连续27年以“青春杯”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线,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青春舞台,打造了一批青春洋溢的品牌活动:“唱响新声”新生歌手大赛、“思维360”知识竞答比赛、“湖工杯”师生羽毛球联谊赛、“韵之美”健康活力大赛、“校园金话筒”主持人大赛、“舌战湖工”辩论赛、大学生元旦文艺汇演、青春诗会等,不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打造一批精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青年文化的互动融合,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艺术普及活动,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等、中央民族歌舞团等越来越多国字号院团陆续进校演出,成功引进了舞剧《一義孤行》、音乐剧《嗨,斑马》、歌剧《高山流水》等30余场高水平演出,受益学生5万余人次,实现了高雅艺术与青年学生的面对面对话,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坚持百花齐放。连续20年开展“风华正茂”社团活动月,依托学生社团策划开展社团达人秀、传统文化展演、英语角、湖工演说家、荧光夜跑、短剧大赛、乒乓球赛、艺术团汇报演出、“三走”校园跑嘉年华等百余场个性突出、异彩纷呈的社团文化活动,有效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需求。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涌现出校园文化潮人:“中国好声音”吴木蓝、“校园金话筒”李晓雨、“全国校园十佳歌手”罗优璇、“校园快男”冯天豪、“艺术使者”大学生管弦乐团、“大学生话剧人”启浪话剧社、“音乐梦想家”UP星势力音乐协会……他们也多次代表学校勇夺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一等奖、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全国百佳校园足球社团、全国优秀国学教育社团、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湖北省楚天大学生艺术节金奖、湖北省“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奖项110余项,有力体现了学校文化育人的成效,彰显了湖工大学子的才气和风采动员青年学生基层建功培养实践达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高校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努力探索“全员参与+项目管理+导师伴飞+协同育人+基地建设”的社会实践模式,鼓励学生在走进社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练本领、长才干。
每年暑期,学校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大力配合,协同育人,将社会实践与短学期相结合,支持大学生立足专业,瞄准基层所需开展实践项目立项,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立项资助、统一行动等方式开展集中和分散的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科技支农、社会观察、精准扶贫、社区服务、教育关爱、文化下乡、环境保护、政策宣讲等各个方面,实践地遍布陕西、河北、青海、贵州、广西、郧县、恩施、红安等省内外地区,号召广大学子发挥所学,学以致用,在打响三大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生动实践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用实际行动青春扬帆,建功基层。社会实践活动相继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网、新华网、中国大学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社会实践按照“项目+导师”的模式进行管理,一个实践项目配备一名指导老师,积极发挥导师在自我认知与管理、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成果凝练等方面的指导和影响,推动学生在实践中的价值塑造、能力锻炼和知识探究的有机结合。2017年,学校出台《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为导师遴选、总结考核、项目运行、工作量认定等环节提供政策保障。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社会实践的长期蓬勃开展,促进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学校坚持实施校院两级一体化“基地启航”工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推进校企、校地、校政的密切合作,构建社会关心支持、学校深度实施的实践育人体系,每年推动各学院建立稳定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已遍布广西、青海、贵州、河北、恩施、丹江口、枣阳、麻城、枝江等省内外地区,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外深入企业、地方开展访谈、社会调研、岗位实习等多元化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努力终有收获。多年来,学生实践活动参与率达95%,实践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社会实践成果评选一等奖、全国百强社会实践团队、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国“一带一路”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千校千项”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等省级及以上荣誉120余项,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实践达人,生动诠释了青年学子奉献社会、建功基层的责任与担当。
播撒青年学子正能量培养志愿好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是学校贯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体现。
我们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精准对接服务对象的需求及特点,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文化培训、文明引导、安全防范、应急救援、心理辅导、礼仪培训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了学校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志愿服务,人人参与”的校园风气。注重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推动团员青年在“志愿中国”管理平台注册成为志愿者,目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0430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达89310余小时,服务内容涉及水环境治理、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信息化普及、爱心捐髓、公益创业等方面,并主动为军运会、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等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湖工大学子用踊跃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
学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立足学院学科特色,挖掘整合不同学院、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特长,以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项目,调动每个志愿者的特长和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服务,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志愿项目:电气学院“爱进万家”义务家电维修行动、计算机学院“图灵社区”网瘾少年帮扶行动、生食学院“食全食美”大学生食品安全宣讲、土建学院“河长制,河长治”巡司河保护、材化学院“红色蒲公英”爱心捐髓行动等。
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明显,2018年学校还被增列为“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依托单位。专业、深度和精准的志愿服务,我校大学生志愿者们付出着、奉献着、成长着、收获着,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担当、有情怀的志愿好人:“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王季娅、“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铜奖”杨辉、“捐髓救人”先进典型操石杰、“一人踏遍19所高校募集军训服”的费东海、“投身贵州支援西部建设推迟一年研究生入学”的孙鹏、“为当地贫困小学联系圆梦行动”的张建平、“连续13年奔走大山开展爱心千里行”的爱心助学社等,这些志愿好人用行动和成绩,深深激励着更多湖工大学子投身志愿服务,接力青春责任。实施“青马工程”骨干培训培养引路头人“我们以青马的名义庄严宣誓,勇做信仰坚定的先锋、勇做创新创造的先锋、勇做艰苦奋斗的先锋、勇做引领风尚的先锋!”这是在五四表彰大会上,青马学员的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
湖北工业大学从2008年正式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打通马克思主义“进头脑”的“最后一公里”,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早日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载青马育英才,湖北工业大学自2008年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培养出了“立志扎根农村基层服务”的廖想、赵海涛、汪双怡,“投身西部计划”的秦威、胡辉、裴东成,“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许逸、张文昌等引路头人。一批批的优秀青年,近2000余名大学生骨干从湖工大“青马工程”中起步,或踏上社会成为中坚力量,或走入基层接受砥砺磨练,或潜心钻研淬炼学术本领,集中展现了湖工大青马先锋的示范引领和责任担当。
新十年,新开始。学校还将对标湖北省“青马工程”和团中央“紫光阁计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资源政策支持,在变‘被动接受’为‘同频共振’上下苦功、在‘学践交融’和‘创新路径’上寻突破,通过严格选拔、严格管理、优化体系、强化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青马工程”培训的广度、深度、高度、精度,努力为党培养一批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又红又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实践者。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新征程,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将继续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好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基本职责,真正团结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奋力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增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