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 家 与 改 革 开 放 四 十 年




  老家无为县襄安镇,父亲行医,母亲家务。我家有五个弟弟和七个妹妹。邻居戏称我们从A到老K,是一门“同花顺”。不幸的是1954年无为县长江溃坝,我家被大水封门,周岁的十妹死于水灾,1960年自然灾害时,四岁的第十二妹夭折。我和弟妹十一人,长大成家,生子立业。
  2016是我父母诞辰100周年,我和弟弟妹妹们于清明节去公墓祭拜父母后,又驱车六十公里游了故乡。午餐老一辈到了十四人,做了一大桌,小的们也开了两桌,初步统计只到了三分之一。席间大家回忆了往事,畅叙了家事。
  小时候人口多,父母十分辛苦,常常断炊挨饿,难得温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是长子,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高小毕业后,十三岁当就了童工,学徒帮工;十五岁参加工作,后来在合肥上学期间,以微薄的调干助学金供给三妹、四弟和五妹在合肥
打工和上学。大妹为了减轻母亲的家务负担,没有读书,后来只能当炊事员。
  父亲在中药堂坐堂行医,很少管我们,母亲很慈祥,很少打骂子女。弟妹们小时候都很乖,很少吵闹,唯有六弟和七弟两男还经常闹矛盾,但只要老四或老五出面处理就能平息,原则是:护小的,罚大的,说你错了,不错也错,说他对,不对也对。若不服,上告到母亲处,结果都是“维持原则”!问题“严重”的,母亲就决定:“饿一顿,不给吃饭。”以后大家都老实了。
  母亲很坚强,坚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据大妹回忆,母亲有两次分娩时,,是自己接生,为新生儿断脐和包扎!母亲是英雄,53年学习苏联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当我母亲已生了五男五女时,镇妇联敲锣打鼓给我母亲送了一个“英雄母亲”的奖状!
  如今我和大妹已年过八旬,享受高龄津贴,老七以上都领到
免费公交卡,最小的“K”妹也已退休,都吃养老金,享受医保,过着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第二代数十名子女中,家家有房大部分有车;第三代孙子辈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全覆盖!其中大一些的也已结婚生子了;第四代的曾孙辈有几个已上幼儿园了。
  六弟是企业营业员退休后自己开店,三个孩子也学会了经商,于2006年在县城购买了复式楼房,三个孩子也都成了家,有房有车,他们先富起来了。而更有甚者要数五妹一家了,现就她家三代农民结婚的婚房的变化为例,来看看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五妹59年考入合肥电子厂的厂办学校,后来厂、校停办,61年春节,五妹随未婚夫回到长丰县沛河村结婚落户。61年秋,我陪母亲去五妹家,只见五妹的婚房是在其叔父家的墙外用土坯垒的墙,用几根树枝和秸秆搭起
的窝棚!床也是土坯垒起来的,唯一的家具是她在合肥上学是我送给他的一只手提藤条编织的行李箱……穷得一无所有!后来五妹一家到全椒县农村落户,承包了外出打工农民留下的大面积抛荒地。改革开放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五妹一家又喂兔子,有养牛,生活渐渐好起来,买了耕牛、拖拉机和摩托车。1982年家中打了水井,盖了砖墙草顶的五间平房,添置了“三转一响”,置办了嫁妆,同一天娶儿媳、嫁闺女,两大喜事同时办,又省事,又省钱。
  2004年,我再去五妹家,参观了五妹为长孙准备的婚房是一栋砖墙瓦顶的每层三间的三层独立小楼。楼下小院内停有运输车。家用电器样样都有,二楼卧室里有席梦思,有沙发。后来第二个孙子结婚也盖了同样的三层小楼,但室内设备更现代化了,二楼有书房,书架上有农业科技和电工类书籍,还有电
脑,三楼顶的平台上,还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根本看不出这是普通农民的婚房!
  五妹家三代农民,是靠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靠改革开放、靠劳动致富的!她在我们弟妹中最富有,也是最先见到曾孙,当起了曾祖母和外太奶奶,是一个十分有福气的老太太。遗憾的是他们夫妇已于2012年离世了,享年69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的家和千万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一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美满生活的幸福感,见证了改革开放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史无前例的民富国强的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