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主创新 服务生态经济南昌大学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本报讯 南轩报道: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为江西发展树立了一块重要里程碑,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长期以来,南昌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已任,努力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为江西发展树立了一块重要里程碑,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成果篇:弦歌既倡薪火继南昌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找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大力实施学研产结合的发展战略,在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初见成效。
努力构筑人才高地,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智力库”。南昌大学面向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加强“211工程”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学校围绕江西支柱产业,组建了信息工程等28个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本科专业,构建了文理工医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博士点、硕士点覆盖所有学科门类和绝大多数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学校现有两院院士 5人 (其中“双聘”院士 4人),“长江学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人,“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半导体照明技术”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5人,在全省“六个一工程”中评出的41个创新团队中,我校或得5个,7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学校成为了国家特别是江西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江西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发动机”。南昌大学加快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创新平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08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1.73亿元,同比增长22%。获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1项,同比增长59%。申请专利105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已授权专利40项。目前,学校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食品领域和江西省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食品科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质转化”、“发光材料与器件”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拥有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3个。近年来,学校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技成果,并成功实现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成功研发“蓝宝石衬底GaN基蓝光材料生产技术”,打破了这一高技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攻克了世界难题“硅衬底蓝色发光材料生长与器件制造技术”,独创了全球第三种半导体照明材料生产技术,被评为863重大成果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项目;2008年10月,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投产获得亿元订单,改建了“昌大1号”首辆纯电力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动力模块建设项目落户南昌大学,有望成为我国生产电动汽车动力模块的产业基地;直投式生物法快速生产泡菜技术先后投产,成功地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转化中;与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签订“承担南极考察队员医疗保健工作”协议,越来越多的昌大身影出现在南极大陆;2009年,南昌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作为江西省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举行奠基式,将为进一步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食品科学和生物质转化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谱写了现代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的新篇章;金属、非金属材料的研发突破,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活力;文化、创意领域成果非凡,将有力提升江西文化的影响力。南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为省市县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报告200余份,学校还专门编辑出版《决策专报》报送呈省领导参考,省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生物医药领域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技计划项目2000余项,项目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在不少重大计划项目申报中取得突破。晶能光电、中兴软件(南昌)公司等产业基地快速发展,与一大批地方政府、行业厅局、公司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南昌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首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3、积极推进校企(市、县、局)合作,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推动器”。学校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洪流,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与许多企业、设区市、县和有关厅局大力开展全面合作。先后与江铃、江铜、国税局、国防工办、吉安市等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围绕赣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部经济社会发展,数理科学,化学化工科学技术,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生命与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土木与水利科学技术,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及其诊断、预防和治疗,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研究、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区域发展。
奋进篇:求知力行期有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南昌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力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一轮洪流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学校将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规划工作方案,积极参与项目的专项规划和重要课题的研究。学校努力寻找入点,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再立新功。
抓好十个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学校提出以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学科特色,重点抓好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医药、新农业、新文化等10个领域的科研项目。
汇聚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南昌大学将培养和聚集20名左右具有战略眼光的科技领军人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争取把学校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半导体照明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建设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争取“十二五”内有3-5个团队进入国家或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计划,4-5个团队入选省知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创新团队,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
建好一批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通过巩固和提高已建国家级研发平台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培育和组建,建立和完善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利用江西省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好南昌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空间环境与信息研究院和光伏技术研究院;加强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通过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共建研发机构平台、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科技创新;继续加强学校科技型公司建设,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改制,使其成为江西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辐射基地;继续加强由学校作为牵头或挂靠单位的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瞄准学科前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继续加强校府、校企合作,并大力开辟新的合作渠道,做好跟进服务;加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做好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的转让和扩散工作,积极参与校企科研成果项目的双向互动展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