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医院是一座城市的好名片,一批好医生是保卫一方群众健康的好卫士。
8月5日早上,我吃着海带丝,用力嚼着香喷喷的大馒头,大口喝着稀饭,再一次感觉到了美食的可口,健康的重要。牙周炎在王爱芹主任的治疗下,牙龈已经不再那么红肿疼痛,我打心眼里感激这位医术精湛、朴素近人的好医生。
6月1日早上,疼痛难忍的我乘车前往滨医附院看牙。
分诊台挂号后,我坐在大厅里等待叫号。不一会,轮到我了。我在诊疗床上慢慢躺下来,等待忙碌的王医生来为我治疗。旁边的护士告诉我,王主任很忙,有很多的患者专程来请她看病。这时,只见一位一米六左右的女医师走过来,蓝色医用口罩遮住了她的面容,只能看到她眼睛里射出的干练目光。
“张嘴,我看看。 ”“牙排列这么不齐,还得整整牙才能保住你的牙齿! ”
说着,便开始给我洗牙了。洗牙机的噪鸣一开始,我敏感的牙齿立刻感受到了阵阵刺痛。随着王大夫不断下达清晰的口令,我不时变换着自己的方向和角度。我虽然闭着眼,但能感受到王大夫正在用娴熟的技法减轻着洁牙带来的痛苦。四十多分钟过去了,打磨牙齿的声响终于停下来了。我闭嘴休息,漱口,下地。这时,王大夫已经开始为下一位患者清理口腔了。
看着她专注的样子,我暗暗想着,这位大夫的手劲怎么这么大啊!
按照王大夫的嘱托,7月23日下午,我再次来到滨医附院复诊。还没有到上班时间,牙周炎门诊前,已经有三四位患者再等王大夫了。早一步到来的护士,安排患者在治疗椅上躺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我在东门口外的椅子上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着。这时,一位身穿隔离衣的医生走来,看到她犀利的眼神,我连忙起身打招呼,王大夫一边戴着口罩,一边笑着应答,快速走进了治疗区。看着她忙碌而专注的背影,“敬业”“伟大”“着手成春”“悬壶济世”“杏林高手”等词语不断地冒出来。
假如我是口腔科的医生,能不能像王大夫一样,如此专注地治疗,如此敬业地工作,如此热情地对待病人?
轮到我了,这次为我洗牙的是一位年轻医生。她很小心,手法技巧也很娴熟。四十分钟后,我起身漱口,她轻轻问我:
“疼不? ”我笑了笑回答:“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疼。 ”
“待会王大夫还要为你看一下,请稍等。”说着,年轻医生到一旁写病历及注意事项去了。
没几分钟,王大夫从旁边的治疗间走来,专心致志地为我检查起来。她拿起洗牙器,又把我下牙的几个重点牙齿清洁了一番,“手劲这么大”的感觉又一次浮现在脑海里。
“片子呢,我看看。 ”“你的牙齿咬合不好,最好是整整牙,还能帮你美容一下。 ”
我一面听着,一面应答着。“预约好下次复诊时间了没有? ”“预约好了。 ”“行。 ”这时,正好有位年龄稍长些的男士,上下门牙已经掉了,说自己牙周疼,请王大夫给看一看。王大夫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从四楼沿楼梯慢慢走下来,墙上蓝色的“仁心窑妙术”院训赫然入目,一批我曾经接触过的医生——杨华琴主任、贾秀红主任、马向瑞医生、张凌楠医生等等不断闪过我的眼前。
我曾经看过一份材料,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是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 1970年,经中共山东省委决定,青岛医学院址搬迁至原惠民地区行署据地北镇,(现滨州市)。 1971年,山东省卫生局批准在医学院扩建2000平方米门诊楼,以扩大青岛医学教学基地规模。 1972年5月,山东省委单独批准新建一所3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医院筹建工作宣告开始。 1973年6月29日,附院医院基建工程破土动工。 1974年,山东省委决定青岛医学院仍设在青岛市,抽调三分之一的师资、设备留在北镇地区(现滨州市)办分院,并从全省抽调医学业务骨干,充实北镇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7年7月,门诊楼峻工,病房楼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医院初步建成,10月1日宣告正式开诊,院名为“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所以,在我们这里,老一辈的都称“青医”,年轻一代的都叫“滨医附院”。
一所百姓口碑好的医院,不仅是一座城市释放的满满爱意,更是广大市民的一段难忘的集体记忆。
听在医院工作退下来的老人说,创业伊始,医院筹建者们克服了人员少、材料缺、经费紧、条件差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了“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建设口号,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风貌积极投身于医院建设。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载砥砺前行。如今的滨医附院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技术更高超,经验更丰富,素质更出色,服务半径更广泛,很多外市县的群众都来滨医看病就诊。
每当我康复出院,和亲朋好友在一起享受健康生活的时候,我都会静下心来想一想,因为自己身边有这样一所医术精湛、业务过硬的滨医附院在,我们在家门口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卫生保障,全天候求医问药,及时看病就诊,宝贵的生命之花才得到了更好的护理和保养。
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