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丰富学术讲座 浓厚学术氛围
内涵式发展亟待学术水平提升


  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在于有学术。学术讲座站在学科前沿,探讨学术真谛,关注社会现实,是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学校学术内涵、增强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术兴趣的有效途径。适当举办学术讲座,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所都有比较固定的学术讲座,形式有国际性学术会议、跨学科学术沙龙以及各研究所小型的学术讲座等,有些学术讲座已成为一些学校和研究所的知名品牌。我校迈入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快车道已经两年,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实现“弯道超越”离不开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而其源动力还在于学术水平的提升和超越。
   学术讲座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我校前身湖北教育学院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培养,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经验也颇为丰硕。2006年至2007年,我校举办了教师教育研究系列讲座,不仅请校内的熊忠武、王志敏、黎水生等专家作讲座,还邀请了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学与研究博士郑滨耀就“国际教师的发展趋势”、“如何建立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高校教学研究”等主题进行学术研讨。
  除了校内研究,学校知名教师教育专家还多次应邀到其他高校开办学术讲座。校教师素质训练中心主任谭细龙教授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研究,经常受邀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教师教育研究的学术讲座,曾有过一年作50余场讲座的经历。“我的每场报告都要让听众的眼睛是亮的,不让一个听众走神。”谭教授在谈到如何讲好学术讲座时说。
  “无论是成人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学术讲座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研处处长刘鸿翔表示。早在2004年6月,我校就出台了学术讲座管理办法,这是学校第一次对学术讲座进行规范管理,也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学术讲座的重视程度。
“师苑百家讲堂”讲出二师品牌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2009年3月开展“师苑百家讲堂”系列讲座。3月12日,文学院院长陈洪波教授进行“《周易》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专题讲座;4月16日,文学院董玲博士为学子们讲解“孟子的人格精神”;随后,“师苑百家讲堂”又相继举办了三场讲座。
  9月,“师苑百家讲堂”得到进一步规范管理,校学生会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师苑百家讲堂”策划组织办公室。“从开始的零散讲座到现在有专门的办公室策划,我们尽心尽力,还制定了管理办法。从教授到学生,从文人到商客,讲堂会根据同学们不同的需要请不同的人来讲。”办公室负责人周柳介绍。
  据了解,现在的“师苑百家讲堂”系列讲座有四大系列,包括人文素养系列、科学精神系列、教师教育系列和青年成长系列。由于工作刚刚起步,每半个月一场讲座的计划暂时还没能实施。“下半年只讲了2场,分别是‘国学野人’范植桓教授的新解《论语》和李青博士的‘浅谈盛唐诗歌与其时代关系’。明年,师苑百家讲堂将会走上正轨。”周柳在谈起活动初衷时说:“我们想让‘师苑百家讲堂’走出校园,成为二师的品牌。”
   国学讲座凸显人文精神
自2004年以来,学校共举办校级学术讲座数百场,各院系也一直力求紧密结合学科专业举办学术讲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能从学术讲座中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社会最新知识。
  作为师范类院校,我校学术讲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长期以来,学术讲座中国学、人文性质的讲座占较大比例。熊忠武教授的《诗与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初探》,陈洪波教授的《先秦韦恩学与原始思维》、李青博士的《李清照雅士风度及其词风评析》等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2008年,学校举办国学系列讲座,邀请到黄钊、安德义、罗炽、郑晓江等知名专家学者就“儒家文化与心灵归宿”、“中国易文化与人文精神”等国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受到师生的欢迎,校园迅速掀起了“国学热”。本学期,李青博士就古典诗歌给学生们作了三场讲座;最近,文学院退休教授钱华返校为学子带来一场“中华古典文化与当代的你”的学术盛宴。
  “学术讲座靠外请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里从教授到普通讲师,甚至是学生都应该积极作学术讲座。”刘鸿翔认为。随着改制成功,我校实现由成人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的转变,学校性质和学生群体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除外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以外,学校也鼓励各院系教师积极进行学术讲座。据了解,计算机学院规定本学院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该院院长龚义建认为“有必要而且应该去做这样的规定”,“我们本学期已经有3位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讲过了,明年一开学就有一位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要开办讲座。”
  学术讲座以其科学性、前瞻性、思想性、学术性等特点形成一种“讲座文化”,它是浓厚高校学术氛围的有力“抓手”。但是,良好的学术氛围的营造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师生长时期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如果有一天,学生听讲座比听课还积极,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刘鸿翔感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