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又一年 稳根固基谋长远——我校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后续工作
“这不是活动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9月1日,党委书记邓良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说,“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面临着新的工作起点。”
近4个月来,这席话渐渐变成了现实。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中,学校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地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不懈地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后续工作,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理论层面: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
“越来越充实,”参加中心组学习的同志们说,“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党的建设,是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的政治保障。”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学校继续采取党委中心组学习会、支部会、专题研讨会、辅导报告会、个人自学等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要求学习做到长期化、经常化,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理解,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办学观,转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党建和干部选拔的新途径。党委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致力于建设一支执政能力强、学习型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进一步健全公推公选机制,9个处级领导干部和21个空缺科级岗位的选拔任用,程序更规范更科学更公开透明,在校内形成选人用人新风气。另外,为适应新形势,党委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团委由副处级设为正处级,推动党建与团建在活动空间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结合。
这一切,是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果在学校发展战略上的点滴体现。当前,党委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就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重要问题认真分析,为确定科学发展目标,设计学校新蓝图、谋划长远发展早作准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层面:坚持不懈地解决突出问题
科研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招标”?这新鲜事,是学校要解决突出问题首当其冲的教学质量推进工程的一个首创,也是由学校独创的重大教改项目,是人才培养方面关系长远的一个重要措施。项目先由承担课题的教师提出进行立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加入,项目完成好、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入围推免研究生。开通“直博研究生”通道,按照“选拔一流学生、师从一流导师、保障一流条件、提供一流待遇”的原则,从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采取直接攻博方式预选博士生;与此同时,还推出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加大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工作宣传和组织力度等,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
而作为灾后异地重建项目的温江校区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2万余平方米,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关系到学校区位战略布局调整的成败。为此,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合理统筹,科学安排,强力推进。截止12月初,各建设项目已完成基础土方开挖,转入基础钢筋混凝土浇注工作。目前工程进度加快,已投入经费3000余万元,为明年9月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都江堰校区灾后重建重点工程———投资近2000万元的教职工住房也已开工,建成后,校区住房条件将超越震前水平。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头号民生工程”,校长郑有良反复强调,要全力以赴做好学生工作。除继续坚持创新就业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实施“三个百万”工程促进就业等政策外,学校特别注重就业市场建设,寻求充足的就业岗位。仅11月25日学校双选会就提供就业岗位6700余个,2010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意向性协议的达40%。还有330名毕业生被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中科院等院校接收为推免研究生,28%的毕业生报考了硕士研究生。同时,强化“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妥善解决奖优助贫等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继续坚持从紧张的办学经费中划拨出专门款项,或通过银行助学贷款、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多途径、多渠道帮助贫困同学解决经济困难。仅2009年就为5400余名学生发放奖助学金2460万元……如此等等,在学习实践“回头看”活动期间,对己经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巩固提高;对承诺近期解决的问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问题得到早日解决;对因客观条件限制,解决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破解的突出问题,实施专项突破和重点攻坚,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制度层面:坚持不懈地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是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上半年已出台《“211工程”双支计划》、《教学质量推进计划》等系列新措施并投入7000多万元资金加紧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制度基础。
比如,在文件的废、改、立工作方面,下大力气对2000年以来的学校公文进行全面认真清理,63个规范性文件为第一批废止、失效文件。同时,对于具备条件、时机成熟的政策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回头看”期间新出台了22个管理文件,维护了学校发文的系统性、权威性。
为适应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迫切需要,学校制定了《诚聘海内外英才》。这一政策在四川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推介会上获得良好反响,已有澳大利亚注册精算师、研究员郭生祥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与学校签订了引进人才意向性协议。同时,学校制定的《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及聘用程序》和《关于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推荐条件的补充规定》,大力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措施初见成效。今年我校新晋升教授及副教授73人,其中破格晋升6人。加之此前出台的“211工程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办法》的大力扶持,青年教师投身学术的热情高涨,以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为例,17项课题入选基金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占8项,面上项目达9项。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9月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层单位领导班子学年度工作业绩奖励办法》、《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办法》、《教职工年度考核指导意见》、《教职工工作业绩计分与中层单位年终奖经费划拨挂钩的试行办法》、《中层单位管理费划拨与使用暂行办法》等文件,突出业绩,讲求绩效,有效激活各中层单位及教职工的活力和创造力,共同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人人有干头、人人有奔头、人人有搞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实际,科学论证并加以设计。《首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与“双支”计划相结合,让政策发挥导向作用,为教职工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新出台的《一般行政职务管理实施办法》、《非编制内教学辅助人员聘用管理实施办法》、《非编制内工勤技能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则进一步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校园安全稳定和文化建设方面,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关于建立健全维护学校稳定工作体系的意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等级以及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等进行了明晰和细化。在多方努力下,校园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在2009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利用多元现代媒体,打造校园先进文化》、《弘扬“川农大精神”,培养心系“三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十年砺剑创川农大育人品牌》三项成果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和优秀奖。
春华秋实又一年,稳根固基谋长远。学校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整改落实后续工作所做的这一切,必将在今后若干年次第开出绚丽之花。 (本报记者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