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历史、瞬间与“我”——读梁鸿《历史与我的瞬间》有感


  《历史与我的瞬间》是梁鸿的随笔录,书中不仅通过记忆中的历史瞬间呈现了作者自己重返梁庄,以梁庄的历史勾勒中国当代农村历史的情感动机,而且还促使我们思考作为生命个体的自己,如何在辽阔的空间和时间中找到自我归属,寻求生命价值。用作者的话来说,历史存在于其与“我”的联结方式之中,每一个瞬间,无论热闹与喧腾,灰尘与阳光,黑暗与光明,都因“我”的存在,凝练成某种情感,梳理出某种思考,从而获得真切的历史感。
作者梁鸿在此书的导言中引用艾略特的诗:“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从时间中得到拯救;同样,一个没有历史的人,也无法从有限的人生中得到救赎。”这句话深深抓住了我,使我心头一震,迫切想了解梁鸿如何从个人经验出发,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找到可依托的契入点,找到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感,并进一步获得阐释历史的某种可能。
瞬间之一。书中谈到了87年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上映时,万人空巷,红极一时。这不单单是因为英雄美人、快意恩仇的故事,也不仅仅是黄日华、翁美玲的角色演绎,重点在于这种娱乐形式是对80年代大陆人的强烈刺激,是全新的现代性体验,是打开世界的全新方式。这里,历史的瞬间被赋予了“解放”的意义指向。
瞬间之二。同样发生在80年代的梁鸿亲身经历的“同性恋'事件,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固化、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即对西方的妖魔化认知——一个洪水猛兽般的“西方”,色情、无耻、变态的世界。另外,因为梁鸿是事件的亲历者,历史的瞬间也与个体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联系,诸如此类的历史瞬间在不自觉中塑造着个体,甚至是一代人的气质、性格和命运。“我”和“我”的同代人成为被规训和惩戒的对象,而长期被规训的结果是保守、不敢张扬、不敢冲破任何一种哪怕是最简单的成规的文化选择。这里,历史的瞬间被赋予了“禁锢”的意义指向。
瞬间之三。作者坐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庄严肃穆的杜克大教堂修直高耸的塔尖直插天际,陷入辽阔的哲学之思:人,如何进入历史?如何与历史发生关系?答案是:历史是活生生的“在”,作为学者、研究者,不能仅仅高蹈于学院生活和纯粹思考,要想写出真正的具有生活实感的文字,就不能满足于做一位历史的旁观者,而要参与到文明与历史的进程中。
于是,重返梁庄,抚摸大地成为她必然的选择,思考的瞬间成为沟通个体与历史的有效途径。用作者的话来说,因为梁庄,个人经验找到了在整个历史时间、空间中阐释的可能,两者相互照耀,彼此获得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