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永远的怀念


  他是怀化黔阳人,生于1922年12月,比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同志都年长十几岁,是我们的老大哥;他资格老,是湖南大学1947年7月毕业的留校生,1948年12月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搞教育工作时间长,1949年8月长沙刚解放就担任湖南省教育厅的督学,并在多所学校担任过校长,是一位久经锻炼的老教育工作者。他调到吉首大学上任的时候就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就是吉首大学升级为本科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易盛臬。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指示,湖南省作出决定,1978年8月25日吉首大学由原师专调整、扩充、提高为省属综合性本科大学。学校升级了,省里首先考虑的是配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挑选一名热心教育、熟悉教育、懂得教育的校长。经过充分酝酿,最后定下来调易盛臬同志,他各个方面符合条件,比较适合。革命前辈、省委组织部长纪照青曾找他谈了话,纪部长对他说:“为了加速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省委研究,调你到吉首大学去担任升级后的第一任校长,湖南省委讨论时,都赞成你去,孙国治省长尤其极力推荐你。怎么样?”他当时就愉快地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听了纪部长的谈话,他受到鼓舞,既感到任务艰巨,又觉得省领导非常信任他,责无旁贷。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明确他是党委副书记。1978年秋湖南省政府任命易盛臬为吉首大学校长。校长,校长,一校之长,校长就等于部队的“司令员”,是要发号施令的,这次又是去一所升级的院校,他想了好久,担子很重啊!他决心担负起这副重担。回到长沙,把家里交代好,一个人就单枪匹马上任了。
  1979年4月份,易盛臬同志就到吉首报到。首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召开座谈会,个别访问,很快就弄清楚了基本情况。吉首大学在师专年代还是比较落后的,一是校区狭窄,校园建在一个小山坡上,约百把亩地,教学用房少,两栋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办公室,宿舍简陋,它的前身是自治州苗文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大礼堂,召开师生大会要在露天坪里举行;二是环境差,四周小工厂有18座烟筒包围着学校;三是虽然是1958年创办的,但规模小,1961年曾遭停办过,1970年恢复后,设有中文、物理、数学、音乐、医学等八个专业,还要把省里办的三处分校合并起来,学生不满两千,教职员工不足两百。办学经费短缺。再加上经过文化大革命磨难,更是百废待兴。他相信,困难大,建设的空间也大,通过这次升级,将会有所作为,一定会起变化。困难在这里,发展的希望也在这里。他这么一考虑信心也十足了。他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老同志,看到这些困难,却胸有成竹,一面积极给上面汇报情况,一面与党委同志一起进入角色,带领大家就干起来了。
  大家同样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精神,对办好省属综合性大学信心十足,劲头很大。当初提出的口号是:大刀阔斧改造大田湾老校区,快马加鞭建设砂子坳新校区。校领导也分工两手抓,一手抓整顿改造,一手抓新校区建设。老校区赶修了一座较小图书馆,修了两栋新教学楼,两三栋宿舍,一座新大门,原来的帐蓬上课拆了,与州市政府联系,周围小工厂烟筒也拆了,新的道路也修好了,头两年就完成了学校内部的整合,学科调整和发展规划也制定了,初步理顺了各项关系,稳定了教学的正常秩序,获得了第一批中文、数学、英语的本科专业办学权,并实现首次面向全省招收本科生!学校出现了新局面,显示出了发展活力。
  经过与州里多次协商,最后决定新校区建在吉首砂子坳。当时,这里有三个单位开始施工,三五年时间,一栋栋教学楼和宿舍也从地平线上起来了,工地繁忙热闹,日新月异,不久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还修了风雨湖,一座民族形式的大桥,学校不是花园,胜似花园。
  老校长有板有眼有序在抓整个工作的时候,他始终都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抓师资队伍建设上,这方面他花的心血最多。他深深体会到,建好一所新型大学,别的困难都容易解决,而要解决好师资队伍的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离休以后还一再告诉我们:“请你们转告现在学校主要领导,包括以后的接班人,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老校长为我校开了一个好头,带来了好的工作作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解决师资数量匮乏和质量不够高的问题上,老校长曾经总结了几点经验:一是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充实、壮大师资队伍,包括落实政策的人才,取其一技之长。三是采取短、平、快的办法,缺什么,补什么,送青年教师短期培训。四是挑选优秀的学生留校,实行由骨干老教师传帮带。五是请省教委聘任好的外籍教师来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还由省教委到省会各大学抽调24名教师支援吉首大学。六是委托名牌大学代培中青年教师。为解决培训56人两至三年的经费来源问题,省里承诺三年内给我们下拨经费60万元,当时全校工资最高的人,一人每月才118元。同时我们自筹经费十几万元,共计七十多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为了考察培训的效果,老校长曾带队看望了一些受培训的教师,使他们如期圆满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充实了教学的骨干力量,因而许多专业也逐步升级为本科院校。
  老校长重视教学,同样也关心科研,刚来就组织成立了民族研究室,不久又成立了沈从文研究室,这两个研究室在短期内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吉首大学升级之际,听老师的课是老校长的强项,他听课的时间比每个教师讲课的时间多得多,他对学校老中青教师讲课的水平,可以说了如指掌。他经常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水平,他也喜欢听学生实习讲课。他常常从听课中加深对接班人的印象,并通过听课了解各种教材的情况,有时候也看师生的作业及讲稿。由于他工作深入,对一些师生也做到了心中有数,并从中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他认为领导听课或调查研究都是比较好的方法,同时对师生也是鞭策与鼓励,能够使人奋进。经过他挑选,好多人以后大多数都成教学中的骨干力量或教学领导干部。他每年都要下去一两次检查实习,也从中获益不少。知上知下,上下结合,促进互相了解,互相进步,互相创新。
  老校长抓教育具有战略眼光,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学校的升级,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功不可没,应载入史册。
  近几年吉首大学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我作为学校的一名老职工,也离休多年了,但是我们对老校长仍记忆犹新,学校越进步,越向前发展,我们越怀念老校长。前些年我和刘靖同志每次到长沙参加高校的关工委会议,总要抽出时间去看望老校长,他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他离休以前在吉首大学工作十一年,其中两届校长八年,校顾问三年,住在学校办公室二楼两间小房子里,每天吃在学校公共食堂,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党员了,一天工作、学习、开会、听课,休息生活很有规律,很勤奋,身体也很健康。他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能够做到的,我们都难以完全做到。他工作兢兢业业,学习非常勤奋,生活艰苦朴素,对同志富有感情,他不求名,不求利,只追求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他最大的特点是思想作风正派,吃得苦,耐得劳。他做到了荣誉面前不伸手、待遇上不伸手、公家的东西不伸手,一辈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共产党员要求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他经常参加党小组活动,不迟到早退,有话直说。他是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的党的领导干部。
  我平时与老校长接触很少,他知道我爱好摄影,1987年下半年直接给我交待一项任务,就是北京《人民画报》要出版一套“中国高等院校总览”,共有十本,第一本是综合院校卷,湖南只有两所院校,一是湘潭大学,二是吉首大学。我很高兴,正是宣传学校的极好时机。老校长接到国家教委通知后,把我喊到他办公室,先要我看通知,然后对我说,这个大事就交给你去完成,我们是刚办不久的综合性大学,你根据通知精神办好。并派我到南京《人民画报》社南方办事处去接洽一次,把具体任务领回来,我照办了。根据我们的情况,我一共组织了五个版面,包括总说明和学校专业设置。前后花一段时间采访拍照,有问题随时请示,内容注意抓住我们老少边区大学的特点,经过几个回合就完成任务交稿了。我送老校长审查时,他仔细反复看了两遍,他只说了两个字,可以。后补充一句,搞什么事情最后总要拿出一个东西来。我喜欢这样的领导,对人对事实实在在,没有花言巧语,没有转弯抹角,也没有哼哼哈哈。这本综合卷画册,1989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其质量很高,封面书名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刘海粟写的,排在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按省市的顺序我们和湘潭大学排在中间,画册以图片和文字展现全国高等学府的风貌,使之兼有报道性、资料性、艺术性。这套画册各卷共有全国普通高等院校1075所,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1988年底统计的。当时综合性大学全国只有49所。
  再就是我在学校1982年担任马列教研室党的书记的时候,省里为加强政治课程教学,随同学校主要领导到长沙开过两次会,一次到湖南宾馆,一次是到东塘省政府招待所,每次老校长回家都是走路或坐公共汽车,他认为,他是公仆,不是当官的,不愿意要小车接送。到东塘那一次,距离他家蔡锷北路小巷子很远,长达四五华里,他回家也是坐公共汽车,学校党委书记要帮他喊小车司机,他说不要。等喊到小车司机,老校长已经上长沙公共汽车走了。这些事情很感动人教育人。老校长在学校吃住的时候,每天每餐都是到公共食堂站队买菜买饭,服务员为照顾他老人家给他多打点饭菜,他却婉转地对服务员说:“你给我多打饭菜,我吃不完不浪费了吗!”他离休以后,学校给他到湖南师大订了一套三室二厅的住房,他不要退掉了,他宁愿住在他爱人那套两室一厅的小房子里,每次接待我们就在他又小又窄的住房内。他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老校长89岁的时候,他写文章谈了办学难的感慨,他说:“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又说:“吉首大学是我一生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我付出心血最多的院校。”其实谁都知道他在学校艰苦奋斗长达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这对一位五十七岁到六十八岁的老人来说,谁都翘起大拇指称赞是奇迹啊!真不简单!他从中年起一直忘我工作到老年,而且是孤身单独生活,谁有这么艰辛的经历呢?当兵的青年人做不到,当官的更难做到。只有优秀的共产党员易盛臬同志做到了。“文革”前毛主席号召部队将军,每年下连队当兵一个月,也仅仅三十天。令人痛惜的是,易盛臬同志晚年活到九十四岁高龄,因病于2016年在长沙去世了。当时吉首大学的主要领导赶去送别。这样好的老领导,我们教职员工都很怀念他老人家。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现在吉首大学是国家民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示范学校。现有在籍学生三万多人,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近几年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涌现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大家表示要继承老校长的遗愿,继续奋斗,决心把这所武陵山下老少边区的大学努力办好。(作者系我校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