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明明,现任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曾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新西兰、库克群岛、瑞典大使。八十年代为邓小平等领导人担任口译,近年来参加了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定稿,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一卷英文版定稿,并担任习主席五年多来主要对外演讲英文翻译定稿,包括杭州G20峰会主旨演讲、2018年北京中非首脑峰会主旨演讲。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兼职教授。
“成功,唯有勤奋”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时,陈明明是全年级中唯一一个从未午休过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他每天中午都会去图书馆听音频,从听力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我上学时,能听到原声音频是十分不易的事情。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十分发达,输入关键字就会得到各式各样的答案,大家更应该珍惜这个时代里一切可运用的工具,把握机会,不断充实自己。”陈明明语重心长地说。
他认为想学好英语,大声朗诵必不可少。每一个运用流利的英文进行对话或演说的人,朗诵是他的必修课之一。”
所以后来在参观国内各高校时,陈明明也会格外注意这一点。他曾特意在早晨时游览了一所学校,但学校空旷无人,走了许久后才看到一位晨读的同学,不禁感叹,英语靠的是时间的磨练,想要学好英语,每天需拿出固定时间来练习口语,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
驻外大使是中国人在外的身份象征,是中国文化在国外最直观的明信片。对于陈明明来说他一直坚守的工作信念是:“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代表着中国,就不能丢中国人的脸面。”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I am glad to address this audience as the Chinese Ambassador.’(我是中国驻某国外交大使,我代表着中国人。)每次说出这句话时,心中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激励着我不能丢国人的脸,这句话一直陪伴着我。”勤奋开启了他的大使生涯,而热爱则伴随着他在驻外大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国际舞台上的演讲艺术
除了在外交工作上十分出色以外,陈明明还十分擅长演讲。
2010年,陈明明在驻新西兰大使时曾做“在中国——卡罗林斯卡医学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当时,陈明明精彩的讲话让许多人不禁赞叹,孰不知陈明明在讲话前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时正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成立200周年的纪念日,它与中国医学院合作已达30年之久,所以我需要介绍中国方面的医学进展、中国和瑞典在医学方面的合作,
特别是中国在哪些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与贡献。重点是要说出中国在医疗界领域的突出成就,让西医了解到中医的魅力。”“五年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我觉得这次的讲话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中国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将会更加突出,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会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在驻新西兰大使时,陈明明还在新西兰发表“在中国旅游推介会上的讲话”,这一次讲话也让陈明明感到十分自豪。“在介绍我是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后我向大家介绍了我是另一个身份‘marketing manager’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航空公司的无偿营销经理。这一‘身份’的介绍引得台下人轰然大笑,拉近了我与现场正在听讲座人的距离。”陈明明就是这样一个幽默且充满智慧的驻外大使。
循循善诱,寄语华外学子
2006年,陈明明大使第一次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演讲,陈明明表示“12年前就感受到华外学子的求真求知的欲望,华外是一所具有传奇性的学校,尤其敬佩学校的学风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目标,再一次来到华外演
讲,希望我的见解能够帮助华外的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喜欢华外的办学思想,尤其是秦和校长提出的: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这也正是国家需要的外语外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品质,这更是中国人在国外应奉行的原则。”陈明明说。
在谈及大学生活时,陈明明表示“大学时光是最单纯、最直接、最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四年。大家要珍惜现在的时间,不要觉得我还年轻,年轻就应该放肆,的确青年人要有青年人的样子,但充实自我更是大学生活的重中之重。大学中有许多社会上没有的学习资源和氛围,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通过两次讲座,陈明明对华外学子有着较高的评价,他认为华外学子都十分有思想,爱动脑,想问题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向深处挖掘,这也正是语言学习者应有的精神。
陈明明鼓励华外学子,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及时询问,不要怕丢脸,这是成长的表现。同时要吸取经验,多思考、多朗读。英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是对于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