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贸易战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战略转型——访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教授


杨鲁慧教授


  美国特朗普政府2018年3月公布“301”条款调查报告,标志着对华贸易战的开始,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战略新阶段,经贸摩擦的结局将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专访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杨鲁慧教授。杨鲁慧以中美贸易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美国特朗普政府打贸易战的政治意图、国内外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新形势下中国发生的战略转变,结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及现实的国际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同时,对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征与意义进行了深刻解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化不仅关系到两国的稳定、发展与繁荣,而且会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中美贸易战引发了中美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战略转变,造成了中美关系处于建交40年来矛盾冲突最复杂的艰难时期。长期以来,中美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国内有学者把中美关系概括为四个阶段性演变时期:1979-1989年由冷战时期敌对关系转向关系正常化;1990-2001年是中美俄战略大三角关系;2002-2017年是非敌非友关系;2018年至今是守成大国与新型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从这些时间节点的中美关系发展规律来看,几乎每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形成常态化的摇摆形态,但是经过短时期的调整,又会回到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但今年3月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为中美关系带来的可能是长期的紧张关系,2018年会是中美关系进入战略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目前处在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面临的是选择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问题,因为在贸易战背景下的中美关系的重大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和综合性动因共同推动造成的,不同于以往由个别因素或者偶然因素造成的中美关系的调整。
  一、美国的战略意图
  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2017年12月在其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整体目标是打压中国,维护美国利益。具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特朗普政府要求中国配合,大幅度缩减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3752亿美元。特朗普通过推特发文,要求中国缩减逆差1000亿美元。他希望通过要求中国降低巨额贸易逆差,起到增加美国出口、拉动就业的作用,从而争取、巩固特朗普所在政党共和党在“摇摆州”的选票。
  第二,要求中国大幅度开放市场,改善美国企业在华市场准入条件。长期以来,由于中美发展阶段差异较大,美国没有要求中国产业对外企“对等”开放。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美国开始要求对等开放。美国工商界曾抱怨中国以“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的名义,强化对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限制,尤其是信息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等受到的限制更多;中国在政府采购上偏向中国国有企业,外企拿不到订单。
  第三,美国要求中国改变当前补贴新兴产业的政策,特别是要削弱甚至迫使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放弃所谓“不合理”的“强制”外资企业转让技术的做法。美国担心《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对西方产业造成冲击。美国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中央设定目标后,各地方政府积极跟进,纷纷出台本地配套方案,结果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造成出口倾销,导致全球价格扭曲与国际贸易失衡。
  二、推动中美关系战略转型的国内外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战是中美关系战略转型的重要导火索,推动中美关系战略转型主要有国际环境因素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环境因素。大国间国际权力的转移,本质上导致了守成大国与新兴崛起大国的结构性矛盾。几百年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定律始终沿循着国强必战、国强必武、国强必霸、强强必争的历史逻辑,并且形成了历史上大国崛起中绕不过去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力量的崛起,标志着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第三次权力结构的转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规则,意味着数百年来非西方国家第一次崛起,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这将对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与变革调整带来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这个百年大变局的核心之变就是中国之变,是东西方格局的重心之变,是中国由发展中大国到新兴经济大国之变。这一转变对“永远当世界第一”的美国,以及“美国利益优先”原则是挑战、威慑,也是威胁。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所引起的巨变将削弱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威胁美国的国际权力结构。因此,遏制中国的经济崛起,重中之重是制约、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实力。中美贸易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运而生,由此也导致中美关系出现重大战略转型。
  第二,国内政治因素。观察美国对华政策转变时,不能仅从国际环境和外交关系层面来分析,还需要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视角审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因为外交的动力是内政。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和反建制派势力上升,美国对华政策被指进退失据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美国民众中,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和不公正感。这种不安全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外部的战争、武力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而是来自近年来美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就业率和社会保障不足带来的集体焦虑心态。
  众所周知,二战后维护欧美社会稳定的两大支柱是社会保障体系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造就了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持了民众的消费水平。目前,由于美国面临产业结构空心化和去杠杆化的问题,高中低端产业链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造成社会阶层间贫富差距日趋扩大,一部分美国人对经济全球化的抱怨甚嚣尘上,为民粹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从政治角度看,美国国内还面临着族群分化和两党政治极化的趋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社会信仰和社会认同分裂的现状;美国右翼势力对此又推波助澜。以上因素合力相互作用,造就了美国历史上独特而罕见的“特朗普政治”,既缺乏政治经验又无军事经验的极端偏执的商人特朗普被选举为美国总统来治国理政。在美国内部凝聚力下降的背景下,特朗普利用国内民众的不安全感和不公正感,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诿过于外,内病外治,把矛头指向中国是美国政府“便利”而直接的做法,具有很大的误导性。美国国内问题的发酵也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冲击。
  三、中国的三个战略转变
  中美关系的战略转型既要考察美国的立场与环境,又需全面分析中国所处的现实地位。目前,中国所处的现实地位可用三个重要的转变加以概括。
  第一个转变:中国在国际上的身份定位发生了转变。中国由过去的发展中大国转变为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目前GDP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20世纪末,东方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工业化浪潮和产业结构调整此起彼伏,带来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意义在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且带来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出现重大调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
  第二个转变: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任何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首先要确立的是国家在世界关系中的历史方位及角色转换。2010年以来,中国GDP总量位列第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作为崛起标志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调整进入了新的活跃期,中国逐步接近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地带。为此,中国着力塑造大国形象,担当大国责任,争取国际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利,为丝路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构想。由此可见,中国与世界关系经历了从参与角色到边缘角色再到中心角色的实质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根本上完成了国家从生存型、温饱型到小康型再到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
  第三个转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冷战结束后,随着东亚地区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东西方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和转向。目前全球治理体系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围绕发展空间和重要战略资源利用的规则博弈日益拓展和深入,特别是以深海、极地、外太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不断地推动全球治理的浪潮,治理新规则也不断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经成为推动国际秩序调整和国际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国际秩序和政治格局转型的进程已经启动,东西方权力转移是这一进程的显著标志,也是根本原因之所在。国际格局转换是权力流动的自然反映,这些变化必然要促进全球治理变革的演进和深化,并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定位、新角色、新挑战是在以上“三个转变”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意义重大,使命重大,责任重大。对中国而言,战略机遇和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
  四、中国的应对——以进口博览会为切入点
  中国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中,究竟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规则,与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世界经济体系?这涉及到中国崛起大国的形象和责任担当以及形象再塑造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提出顶层设计的“两个构建”,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奉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世界大国理念,开启中国对外关系向新时代、新角色、新使命转变的历史进程。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对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和落实。
  2018年11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博览会恰逢其时,意义深远。这是在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去全球化、逆全球化、搞单边主义的背景下,中国以具体实践和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向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对外开放的进程不会停止,反而会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好,越走越自信。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意义上,为扩大商品出口,世界上许多国家为获得更多的资金往往会举办出口博览会或进出口博览会,而一般不举办单一的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大型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的一个首创,表明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举办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创举表明,世界上第一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相互依存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国家的决策层都不可能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第二,只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才能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才能解决全世界和各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困境。第三,中国将不断扩大、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第四,中国不断扩大推动对外开放,在其过程中,塑造崛起大国的和平、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形象,担当起崛起大国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