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传统代代相传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赣上红色之旅侧记
2018年10月22日至26日,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党员石锦晓、李源媛在退休支部书记王荣德、俞允海两位教授的带领下随同湖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习考察团前往江西南昌、井冈山和瑞金开展赣上红色之旅党建特色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湖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鼎力支持。英雄城南昌香樟树以繁茂枝叶掩称着金秋的暖阳,金边瑞香以绰约风姿涵养着十月的芬芳。22日12时40分,一行人抵达南昌,这座曾经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城。清新的空气、灵动的水流醉倒了心田,但大家心心念念依旧是那段鲜红的革命历史。休整片刻便赶往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不料闭馆通知谢绝了大家的赤诚之心,只在馆外合影便离去。
“我们是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这次来的初衷是红色朝圣,这是很重要的场所,宁可少去几处也要前往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几番讨论后,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沈岸同志的坚持得到一致认可。次日9时,团队再次返回陈列馆。
走进陈列馆,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巨幅油画和主题圆雕,往里走便进入生动诠释新四军改变、组建和浴血抗战等光辉历程的展区。馆后是旧址所在地,其匾额上掉漆的黑底、灰暗的金漆篆刻字以民国风格的烙印,与这座兼揉中法特色的百年建筑相映成彰。从1915年张勋公馆到南昌起义战斗点,第一个新四军正规军部的所在地。几经易手,几转沧桑,旧址可谓是祖国饱受磨难,战士奋勇抗敌的缩影。
“爸爸很少告诉我打仗的情况,怕回忆起牺牲的战友,但他到老了就更怀旧。他觉得战争牺牲了一批人,能够留下来都是幸运的。”望着广场区安放的新四军半身雕像,苗丽萍若有所触,她父亲正是1938年入伍的新四军、后来嘉兴军分区副司令。
9时40分团队参观完毕,前往八一纪念馆,于半小时后到达。八一起义造就南昌蜚声于中华大地,也成就了这座纪念馆。馆中透着历史沧桑感的总指挥部旧址以及高举驳壳枪、手举马灯象的铜雕战士刹那间燃起了大家心中的热血。
从“危难中奋起”到“转战上井冈山”,展区以图片、实物、声光电技术全方位再现南昌起义的艰难征程。成员们驻足观看,思绪漂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铁军精神的号角仿佛在耳畔吹响……耄耋之年的杨友宝老会长迈着蹒跚的步伐,激动地指着那一段段激扬沸腾的文字,嘴边喃喃自语着。历史的故事还在继续诉说……明日,“转战上井冈山”的行程在所有人心中早已尘埃落定。
井冈山火种23日下午,参观完八一起义纪念馆,红色考察团的一行人离开了英雄城南昌,驱车前往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十月底的井冈山有些微凉,秋风瑟瑟,秋雨潇潇。经过近五个小时的车程,伴着点点微雨,大家终于在当天晚上到达了井冈山。夜晚的井冈山既热闹又安静,沿着蜿蜒的公路,亮起点点灯光,火把造型的路灯颇有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次日清晨,雨势渐大,但大家前往瞻仰历史旧址的热切之情依旧高涨。风雨无阻,一行人启程前往黄洋界。山路盘旋崎岖,达到黄洋界已是上午十点多了。到达黄洋界,群山峰峦叠嶂,举目远眺,满眼皆是茫茫云雾,连绵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仙境中,很难 “想象,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在这里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利用山险的地理优势,用滚木礌石,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巍然屹立。这块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在竖碑的前面,是一块横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战事和我军的誓死抵抗。看着这纪念碑,身为新四军后代的项泳同志不禁感叹:“我父亲和母亲都是当兵的,都经历过无数的战争,每次都是死里逃生,现在我自己来到这里,真的很有感触。”继续往深处行进,刻有 “黄洋界上炮声隆”的炮台将所有人带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因为前人的负重前行和血肉牺牲,大家都必须铭记那段历史,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让红色传统薪火相传,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红都瑞金25日一早,考察团便驱车前往红都瑞金。这里是世人敬仰的革命圣地,吸引着无数寻根溯源的目光,是理想信念教育不可或缺的驿站。第一站,大家便来到了叶坪革命旧址群,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是当时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的驻地。
乘坐着观光车,大家参观了国家银行、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共苏区中央局等,看着一间间空无一人的房间、摆放的桌椅床铺,当年我军在此卧薪尝胆,为共和国的诞生和成长不懈奋斗的样子浮现在眼前。来到中央出版局旧址,贺春阳同志激动地发现了自己远亲张人亚的照片,看着墙上张人亚的大幅照片,他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他的下落,现在终于能够亲自到这里来看看他工作的地方,真的是追根溯源了。”贺老师仔细地将旧址内的物件、资料一一拍照留念,看着先辈留下的印记,久久不愿离开。走进苏区中央局机要科旧址,新四军研究会的会长沈岸同志一眼就看到了墙上钱壮飞的照片,立马合影留念。“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和博生堡,这些著名的六大建筑都是钱壮飞设计的,他可是我们湖州人。”沈岸同志的自豪溢于言表。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离开叶坪,大家来到了红井。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也迫不及待地争相品尝,端着小竹勺,难抑激动的心情。这口井,将生活在沙洲坝的人民,从恶劣的环境中救出,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生活的希望。
一口红井,浸润过几代人的心灵,一片旧址,铭刻着伟人经天纬地的身影,一草一木,留下无数先烈的血迹,一山一水诉说着苏区精神的真谛。
“红军将士们,用他们的双脚丈量了祖国山河,用他们的意志昭示了中华民族刚毅坚强的品格,用他们的奋斗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辱的决心,用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不朽的篇章,用他们的胜利证明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威力。”湖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沈岸如是抒言。
沐浴着和平的阳光,历史的硝烟不敢忘怀,置身于旧址之间,那段烽火连天的过往一一浮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井冈火种,铺天盖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你听,旧址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的岁月,你看,革命的薪火还在代代相传。带着革命先辈的希冀,铭记历史,翻开崭新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