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漏下光影斑驳,一场辩论就此定格,我的思绪飘散如歌,回到烽火三国。
早在孔明只身赴吴,舌战群儒之时,思辨之光,已根植于心。初读三国,那一场没有硝烟的唇枪舌战,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再看时,仍是忍不住拍案叫绝。时至今日,想再寻那一份豪情,辩论场上,山河依旧。
比赛在即,才确定人选,颇有些临危受命的感觉,资料自有千言,心中却无一策,对辩论知之甚少的我们,如处漏舟之中,薪火之上。见此,学长学姐循循善诱,悉心指导,让辩论多了份不辜负的念想。
辩论之乐,在于当堂对弈,彼此交锋,越是剑拔弩张,越是意趣盎然。
大概都是初次辩论,两方一辩开宗明义罢,未及回答四辩质询,已被告知结束,相视一笑,也算投缘。辩论赛,本应该短兵相接,针锋相对,如赛跑,争先恐后,戏称“更高格调的吵架”。虽如此,大家却深谙礼仪之道,驳论前后不忘感谢对方辩友,质询之中亦神态自若。论及对辩论主题“佛系生活”的定义,佳菊说道“无我利人是学佛,自立学佛是外道”,气宇轩昂,对方辩友听罢,低头翻阅资料,此时倍感从容潇洒快意,竟觉得对方苦闷姿态亦憨态可掬。“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无怪乎梁实秋先生如是说,无关痛痒,一无所争,不就索然无味了么?
辩论之乐,在于团队协作,攻城略地,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赛前,四人只知其名,素未谋面。短短两天,线上线下,已产生战友一般的感情。QQ群上,从浩瀚资料中寻章摘句,在撰写论据时搜刮肚肠,意见不合便转化思路,推测受阻便换位思考。聊天记录页页翻阅,深夜奋斗星河璀璨,奶茶店里炸鸡飘香,思想碰撞迸出火花。赛场,沁梧抗声质询,临机应变;佳菊辅以论据,就事论事;悦颖答辩总结,取长补短。虽早已将一辩稿忘之脑后,精心准备的驳论稿也草草了事,这场辩论打得终究不算精彩,却足以让我们庆贺一番。
辩论之乐,在于探索真知,博弈自我。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自以为,没有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没有巧舌如簧,自然难担辩论之任。不曾想,争强好胜,人之常情也。素来被说成胆量不足柔弱有余的我,辩论场上,竟写下满纸驳论,只待起身对答。辩论,何求输赢,只在思想的战场纵马驰奔,以语言利刃交锋,捍卫立场引经据典,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辩是非对错,论真知灼见。辩论之间,思想已悄然改变,润物无声。
苏秦配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辨士更有经世济国之才,更应有兴邦立业之志。我非孔明,自不敢比管仲乐毅,但愿以绵薄之力匡扶孤弱,摆脱冷气,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辩论赛前夜,镜中是西装笔挺,眼里是羽扇纶巾。晚来天欲雪,辩论一场无?其乐如此,静候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