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杜今年50多岁,身姿不再挺拔,发型也从早年的地中海,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光明顶。他是中国千千万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他赶上了生产队又经历了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
老杜同志是根正苗红的贫农。那时侯的中国鼓励生育,家里两个哥哥三个姐,六个孩子他是老幺。都说老大贵,老小娇,身为老小父母是想娇惯,但没条件,父母年纪大了才有的他,他和家里的小侄女一年出生,那时侯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时代,父母都必须上工完成生产任务,不然挣不到公分,一家人都得喝西北风。就这样,他和小侄女及一群没人管的小孩,泥窝里打滚长大。
挨饿。老杜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那时候的日子是多么难熬。一年到头都是杂面窝头,野菜糊糊,最多逢年过节有个白面皮包着的二合面馒头,肉和白面馒头是想都不用想的,村里人全年最大的追求就
是能敞开肚子吃顿饱饭。鼎鼎难过的是青黄不接的二三月,家里的余粮吃完,地里的野菜还没生发出来,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句话叫“勒紧裤腰带顶三天”,这个词在现今只是个形容词,在当时真的是全村人都扎紧裤带,饿的不行喝点凉水,求个水饱。村里的孩子饿的头大,佝背,张的又瘦又黑,很多老人孩子,都没有熬过去,包括老杜的三个姐姐,也在那场饥饿的浩劫中相继夭折。直到全民物资极大丰富的现在,老杜也从不浪费粮食,吃饭的时候碗里一粒米都不剩,而且特别喜欢吃肥肉,老杜说,这是时代给他们的烙印,只有真正挨过饿的人才懂得。
到了80年代,中国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别看老杜现在是个糟老头,当年也年轻帅气过。他当时在县城里做学徒工,跟着城里人赶起时髦:烫着卷发头,穿着花衬衫、喇叭裤,鼻子上挂着一副蛤蟆镜,洋气的不得了。估计就是靠着这份时髦,骗到了
一个媳妇。结婚了,也意味着有一家老小要养活,父母年迈,他担起了一家人的生计,开始了真正的农民生活。种地是真辛苦啊,烈日暴晒,晒的人后背生疼,却是锄草的最好时候。夏日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又闷又潮,锋利的玉米叶齿把人身上脸上,刮出一道道血口子,汗水顺着伤口往下淌,又疼又痒,脚下的泥土又湿又黏,这些他都没功夫搭理,得抓紧时间把草除了,地里还等着上肥。那时候没有农用机械,就靠着一辆板车从家往地里拉农家肥,地在离家几里外的南河沿,粪肥装多了拉不动,装少了就得多跑几趟,还耽误时间。老杜那时候还是小杜,每次都把板车上的粪肥培得高高的,要跳起来,才能把车子压下去。拉不动怎么办,就在板车的前面栓个袋子挂到肩上,一路俯冲向前,一天下来肩膀都勒肿了,睡一觉醒来接着辛苦劳作。做农民真是没有闲时候,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了冬天又忙着把一年的收成归置,选种育苗
为新的一年做准备。老杜时常感叹,他的人生赶的不凑巧。幼年挨饿,上学没赶上分配,要工作时国营企业倒闭,没捧到铁饭碗,婚后种地要交农业税,孩子上学又交学杂费。不像现在,种地是机械化耕种收割,不交农业税不说,政府每亩地还给补贴,种子补贴,化肥补贴,养家禽家畜也有补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不但不交钱,还有餐补,现在的农民真是掉到了福窝里。听老杜满口酸话,我们打趣他说,这正说明时代在进步,各个方面都在改革。现在新农村建设全村统一盖起来洋楼,自来水直接入户,全民医保,村里人不但看病能报销,满了六十岁的,还可以领养老金。老杜说,虽然吃了时代的苦,现在也享了改革的福。
困惑。老杜老了,干不动了,跟随着儿女来到了城市,开始了他带孙子的老年生活。虽然现在已经不做农民,但老杜却惦念着家里的那几亩土地。他有很多忧虑和困惑:老一代的农
民逐渐老去,新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受不了农村的苦,都想去大城市生活。愿意在家农村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荒废的土地,谁来耕种?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谁来照顾?我们都笑他说,您老真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想想老杜担心的也很有道理。听老杜说,家乡已经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新的试点改革,我们等待老杜带来最新的消息。
改革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动力,老杜是老杜,老杜也是老马,老李,是我,是你,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和见证。不管身在农村还是城市,我们都被裹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一路前行。也许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期待着老杜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