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在1959》观后感高乘1701班周晓敏
有这样一个人,把一双袜子缝缝补补穿了三年;有这样一个人,用一双手将好事做满了一辆火车;有这样一个人,将有限的生命全部服务了人民。他的名字被歌颂被赞扬,被载入史册,被世人瞻仰,他是雷锋。
《雷锋在1959》讲述的是雷锋从鞍山来到辽阳弓长岭焦化厂投身建设的142天中发生的故事,142天,雷锋做了很多好事,他不止是推平了山丘,护住了水泥还留下了朋友(苗子)的一片赤子之心。
影片以雷锋去弓长岭为背景来叙述,给我印像最深刻的是挤在汽车人群中抱着一床红色被子的雷锋,也是这个特写让我知道了这床红色被子为雷锋护水泥做了铺垫。红色,象征了热情,象征了雷锋火热的心,当他抱出被子的那一刻或许在黑色的午夜里就点燃了真诚的火把。初来化工厂的雷锋不受师傅的待见,19岁的雷锋个子小,但是他却有志气,在徐师傅一遍又一遍的询问名字下,他大声的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也是这一声“我叫雷锋”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在日记中写到:师傅不喜欢我,没关系,我会用我的努力让师傅喜欢我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一夜推平山丘,发明吊锁盖房,一步步脚踏实地用努力获得了师傅和同伴的认可和信任。
其实这部电影刻画的不止是雷锋一个人,展现的也不是雷锋一个人的品德,从表面看来电影是讲述雷锋在1959年遇到的人和事。雷锋的师傅———徐师傅,又一个特写注定了他的不平凡,带弹眼的水缸,行动不便的右腿,这个老兵不平凡,他见证了历史,目睹了牺牲,作为一个兵,他带着战友的希望将最后一个苹果送上了前线。朝鲜战争中,他丢了一条腿,但是他见证了胜利的来临。他说:英雄不是照片照出来的,是用命拼出来的,我不是英雄。作为一个父亲,他十分严厉,当儿子偷了馒头时,他震怒了,因为他是一个兵,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兵,他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去偷东西,哪怕内子生病,儿女受饿,也不允许子女有偷东西的行为。他也是一个仁慈的父亲,当兵的吃军饷,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12块大洋的人要顾及3个孩子,那个时代没有信用卡和大把的钞票,只有粮票,他省吃俭用,用细粮带了馒头给妻儿。作为一个前辈,他对后辈严厉,要求他们遵规守矩,因为他是一个兵,当他与苗子发生冲突时,他没有示弱,当他去北京回来后,给苗子奖章时他只是一个望后辈出人才的前辈。
影片中还有很多人的品质也是难得的,小易的温婉贤惠钟情,用纤细的双手做好雷锋的被子。苗子的仗义,以及最后的坚持,那一句:我是毛主席家乡的人这句话表明了他的赤子之心。还有徐师傅的儿子,小小年纪却很孝顺,懂得尊老爱幼,会把妈妈给的馒头分给弟弟妹妹。还有善于发现后辈优点的书记等。
雷锋去世于1962年,他的一生只有22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是个孤儿,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人民服务,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去北京见毛主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