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征程十载又启新北大会议中心10年发展历程走笔

















  风起,冬至。北京到了最寒冷的时候,而燕园却依然温暖热闹。对外交流中心刚送走了某个重要会议的成员,装饰温馨的圣诞树又迎接着新来的客人;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演出也才落幕,夜色里人们还在兴致高昂地谈论着刚才的节目;勺园的留学生公寓,异国他乡的学生感受着家的温暖;中关新园依然在建设中,部分落成的建筑已经开始迎来送往……我们如此熟悉的这一切,是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在运作的。这个在背后默默奉献却不曾张扬的机构,统一管理着对外交流中心、百周年纪念讲堂、勺园和中关新园,自1999年起便为北京大学提供着优质周到的服务,并逐渐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10年的时间,蹒跚学步的孩子可以成长为翩翩少年;青嫩的幼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会议中心在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再回首,岁月与成长相伴,坎坷与收获相拥。漫漫风雨征程中,中心人继续耕耘着,期待开启未来崭新的篇章。
十年磨一剑
1999年,燕园未名湖畔的叶子刚刚变了黄,未名湖水开始变了冷,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于秋意盎然间开始了新的生命。对外交流中心、百周年纪念讲堂、勺园和随后加入的中关新园组成了它的血肉,公开聘任的员工编织出了它的脉络,一个全新的有机体就这样诞生了。10年过去了,会议中心是学校外事接待的重要窗口,是北大学子汲取精神财富的艺术殿堂,是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们温馨的住所。站在10年的延伸线上回望,最温暖的是辛苦过后的笑脸,最感人的是面对挑战时的拼搏,最不能忘记的是这10年中所有的努力。而
今迈步从头越
1999年北京大学为启动“985工程”,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初期进行机构改革,为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更新机制,整合资源,增强服务功能和整体综合实力,决定设立会议中心。自此,会议中心踏上了探索与收获并存的10年磨剑路。
  自创建伊始,针对为什么要建立会议中心、建立什么样的会议中心等基本问题,学校明确提出会议中心要与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适应,坚持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根本宗旨。会议中心的性质是实行企业化管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化服务实体。会议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一是组织承办各类会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二是经营管理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三是为外国专家、留学生和其他中外宾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根据学校决定,组建时的会议中心由对外交流中心、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勺园三个部分组成,并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对外交流中心从国际合作处剥离出来,在新的理科楼群场地开辟了新的战场;除多功能厅外基本完工的讲堂被接手过来,面向全校公开招聘,以原工会电影队、党委宣传部广播站工作人员为主,组建了全新的百周年纪念讲堂员工队伍;其时已经运转了近20年之久的勺园全部机构和人员整体建制转入会议中心,成为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三个地理位置并不接近的机构,在燕园内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是属于北大的“窗口”,北大的国际化会议中心。
  在初建时期,对外交流中心每年承办1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接待200多批研修、旅游团队,会场使用从2000年1,000多场3万多人次增加到2002年2,000多场14万多人次;讲堂2002年承办会议活动120场15万人次,文艺演出99场观众14万人次,放映电影253场观众30万人次;勺园长住专家和留学生规模稳定,年住房率保持在83%左右,每年约30万人次就餐。
  随着需求的持续增长,会议中心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于2003年7月又接收了第四个“窗口”——中关新园。面对这一新的机遇与挑战,会议中心积极应对,组织干部深刻理解重大责任和深远意义,调集各部门力量抓紧开展全面接收和准备起步的各项工作。中关新园6-9号楼已从2008年上半年起陆续投入使用,1-5号楼施工建设接近尾声。
  至此,会议中心形成了持续至今的四部门全面服务的格局,将先进的“会议”管理理念与服务品质引入校园,整合校内资源,在北京大学优越的环境中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会议管理与接待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学校创一流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全方位、高层次、多形式对外交流活动需求。
  北大是“常为新”的。“会议中心”突破传统的“会议”概念,集学校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相关的会议组织承办服务、会场使用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承办服务和涉外生活接待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极大丰富了与“会议”相关的专业化服务内涵,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高校后勤接待服务,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走上了创立品牌的新路程。
无规矩不成方圆
会议中心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活力、持续发展的专业化实体,并非简单依靠热情和资源优势。唯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在“规矩”的调控和自我创新下,提升自我品牌,创造良好效应。因此,从会议中心创始,对规矩的完善和制度的建设便始终是中心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会议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设理事会代表学校管理会议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确定校内专业化服务实体的性质,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
  会议中心理事会由学校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中心主要服务对象(部门或团体)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组成;学校主管领导任理事长,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会议中心主任任副理事长;理事会负责制定和修改《北京大学会议中心章程》,通过有关规章和管理办法,听取和审议会议中心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会议中心重大事项等。理事会的设立有利于会议中心保持与学校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把握整体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有利于获得优良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了解服务对象的意见和需求。
  会议中心主任、副主任由学校聘任;日常执行机构是主任办公会,主要任务是讨论制定会议中心的工作计划、年度预算和发展规划,研究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根据权限研究决定机构、干部调整,协调中心内部工作关系等。实行主任负责制有利于坚持集体领导和会议中心整体在重大问题上协调一致,有利于主任班子充分行使职权,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主任班子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各部门间相互交流沟通。
  既非完全事业单位、又不同于纯粹企业、处于“中间地带”的特点,使会议中心能够较好地摆脱行政事业单位的束缚与困境,又避免了纯粹企业过于商业化的倾向带来的弊端,较好地处理接受行政领导支配与实现有偿服务的关系,做到以有偿、低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方面、不同活动的需求。这种独特性,使得会议中心这样的专业化服务实体,在坚持服务宗旨、实现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更为有力地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的需求,能够通过有偿服务尽可能多地创造效益,尽力回报学校。
  10年当中,这套先进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在会议中心的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予了会议中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管理的灵活和联结纽带的有效性使得会议中心各项职能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上通下达、协调能动,独特的模式推动着会议中心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中心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专业化服务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发展。这一模式是高校专业化服务保障部门改革的新尝试,与有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一化了之”,而是扎根校内,以我为主,注重实效,确保学校的主旨与利益,确保资源的成功整合与持续发展,既最大限度减轻了学校行政事业负担,又有力推动了会议中心这样的专业化部门在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竞争能力、质量标准上尽量与社会先进水平接轨,增加发展压力的同时给予发展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使单位和个人都得以在新机制中焕发生机。
  在员工管理上,会议中心通过制定、修订《员工手册》、《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有章可循,细化工作流程,强化规范操作。不同部门结合自身特点,通过贯彻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标准、完善具体工作流程等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规范员工聘用程序,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障员工权益。
  正是通过逐步建立管理和专业化服务工作标准,完善规章制度,会议中心内部管理日趋严格规范。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各部门在会议中心整体框架下加强交流与融合,为会议中心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和运行保障。
百学须先立志
倘若说制度建设有如规矩限定了方圆,行路设定了轨迹,那么思想文化的作用,便是这规矩能否成就方圆、行路能否遵循轨迹的指针。干部员工文化建设的加强、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会议中心的顺利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心一方面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坚持组织干部员工学习校领导讲话精神,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增强服务学校大局、做好会议中心工作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一方面通过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群众性工作总结等活动让干部员工对校史校情更加了解。这种方式增强了员工思想与北京大学背景、底蕴、理念的融合,为凝聚人心提供思想保障。自2008年起,在会议中心范围内统一组织了年度总结表彰,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增进了部门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了基层班组建设,同时对于优良风气在中心的倡导,如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等精神的弘扬有着积极的作用。表彰先进活动成为增强会议中心整体性、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奖励制度、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氛围的一项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会议中心以部门文化为基础,积累精神财富。长期以来,中心经过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部门文化,但在这种多样性的基础上,中心并没有放弃把稳步推进构建优良企业文化作为各个部门的共同目标。对外交流中心秉承“诚信第一、服务至上、超越自我、创新思变、高效敬业、追求完美、团队合作、以人为本、勤俭节约、完善品牌”的原则,适时提出“树立中心文化,培训新生力量,搭建完美平台,创造崭新业绩”的奋斗方向;讲堂以“回报学校,服务师生”为宗旨,围绕“出精品、创品牌”的工作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服务师生,繁荣文化”的工作理念;勺园大力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顾全大局、以客为本、精益求精、齐心协力、敢打硬仗、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良传统;中关新园注重在园区和队伍建设的工作中,突出北京大学独特的教育背景与文化内涵,利用会议中心的资源和优势,强化融入北大文化、完成学校使命的意识,提出“传承北大百年文化,秉持会议中心服务传统,借鉴社会酒店成功经验,创建园区特有品牌”的文化理念。
  会议中心文化建设的完善和文化理念的明确,为中心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中心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执行力和效益水平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而不同是为美
美是兼收并蓄,美是和谐统一。作为整体的会议中心,是由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的部门组成。如何在建立统一实体的同时保持原有的优势,如何协调不同部门既服从全局,又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会议中心一直努力尝试并通过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骄人成绩。
万紫千红总是春
对外交流中心有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灯光闪烁的天棚和宽敞明亮的房间,营造了一个舒适的会议环境;百周年纪念讲堂傲然矗立,能容纳两千余人集会;勺园作为有着近30年历史的接待单位依旧优雅亲和,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中关新园用崭新的面貌为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们提供着舒适如家的住处。四处“窗口”各有所长,但又秉持共同的理念:坚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求进。
  会议中心从实际状况出发,在确保服务宗旨、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发展目标等重大原则问题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所属各部门原有的工作基础,为继续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中心不急于搞管理上的“一刀切”,也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从各部门不断发展的实践成果中寻找经验,用这种经验来推动会议中心的整体发展,进而在发展中逐步对会议中心的整体管理和对外形象进行调整、优化和规范,从而使得会议中心能更好体现整体综合优势。
  对外交流中心以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窗口,北大走向世界的平台”为目标,不断拓展业务,致力于会场的专业化管理与高水平的会议服务,在海内外团体接待、会展筹备等各项服务方面争取更上新台阶,始终坚持会议服务精心设计、完善细节,从“我搭台您唱戏”、“六星级服务”到“服务于宾客开口之前”,不断总结规律,更新理念,提升品质。中心会场已成为学校举办重要活动的首选。
  百周年纪念讲堂以“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