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读《山海经》一定是从识字开始的,暂且不言汉字的博大精深,单单从这乖谬荒诞之奇书便可观先祖眼界开拓之一二。令今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先祖曾在华夏文明的开始就描绘出了山河壮美、万物皆灵的壮阔,精准的描述了奇峰、险流还有灵兽,笔下生灵无不有神,那些仅存在今人想象中的飞禽走兽被描绘的栩栩如生,是为传奇《山海经》,先秦古籍,作者说法不一,有夏禹或益作等说。研究者认为很可能产生于战国到西汉初年,最后由西汉末年刘歆所编定。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海内经各四卷,大荒经四卷,另又海内经一卷。其内容以记载海内外山川形势、殊方异国、人物珍宝、草木禽兽、昆虫麟凤并杂以神鬼天命、祭品贡物、巫卜方术之类,且是后代志怪小说的一个起源,是“古今怪语之祖”、“小说之最古者”。其对今人有着非常不可及的影响:
一、民俗《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二、历史《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这个谱系具有着传奇色彩对后世基于神话的深刻理解又有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学《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
四、文学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
如此可见《山海经》无疑是一部奇书、巫书,其中的内容也有一部分在后人的推读下找到了共鸣体,无论是草药、走兽还是山河湖海,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出古人的智慧非今人可及,他们对方位的理解虽不如今日高精密度的仪器,但是他们对日月星辰的感观与理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正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想象力才有了中国古代绚烂的神话文明,在此之后,华夏文明再无神话。(编辑:黄靖宜)附:资料来源于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