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在文艺副刊做助编


  说起“文艺副刊”,很容易让人想到“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和《民国日报·觉悟》。鲁迅的《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发表,郭沫若的《女神》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文学研究会“为文学”的文学主张在《民国日报·觉悟》提出,后来还有冰心的“问题小说”、“湖畔诗人”的诗歌、语丝社的小品杂感等都出现在“四大副刊”上。在新文学崛起的历程中,“四大副刊”可以说是重要载体,是领航的灯塔。因而,副刊不是附庸,也不是报纸的华丽点缀,而是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深藏功与名”:编辑与副刊
  所谓“编辑与副刊”,顾名思义,便是编辑与副刊的关系。这里的“编辑”大抵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名词的“编辑”与动词的“编辑”。
  作为名词的“编辑”,是指从事副刊工作的人,即所谓编辑人员。编辑个人的喜好对整个副刊的风格,是有一定影响的。2016年4月份我来山大校报做助理编辑之前,《山东大学报》副刊好长时间基本上是不发表古体诗或近体诗的,刊发的多是现代诗。其中一个原因,是出于副刊编辑的谨慎,即考虑到诗词格律的问题。现在国内有不少诗人喜好古诗词,平时仿照着写,然而中国的古诗词在格律上往往比较严格,一些人没有像古人一般经过专门的学习与记诵,写出的便是“四不像”,或者是挂着词牌的“打油诗”。
  我来山大校报后,对副刊的古诗词把关比较严,但凡不合格律的都很不客气地去掉,因为《山东大学报》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硬伤。所以我认为,编辑个人的态度与学识对副刊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动词的“编辑”,是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方式。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好的作品,读者夸的往往是该作品的作者,而忽视好多作品是编辑经过不断地润色打磨的功劳。如果出现读者不满意的作品,那恐怕读者第一想到的就是编辑:这编辑是怎么选稿的?
  其实,从审稿、选稿到组稿的编辑过程,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满意的稿件不足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组稿的质量。组稿一如买菜做菜、淘米做饭,一道道工序下来,最后呈上来的饭菜是希望食客们都喜欢的,但这需要作者的支持。好的作品读者喜欢,也为编辑减轻了工作量。
  二、“掬水月在手”:副刊与选稿
  解决稿源的问题,才是崇本举末的办法,才是促进副刊发展的现实可行性办法。那么,从组稿的本源——选稿说起。
  《山东大学报》副刊的选稿在文体上,几乎可以说是不限的,诗歌、散文、小说、影评、书评、游记乃至摄影、书法、绘画作品等,颇像个“万花筒”。因而选稿时,我们担心的从来不是文体对不对,而是文章写得好不好。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曾有人问过我:“副刊能不能发表韩剧的评论啊?”说到韩剧,很容易让人想到“泡沫剧”。不过我答复说:“如果是有价值的韩剧,而且你又能把文章写得好,为何不能发表呢?”
  文体不限,似乎主题也可大大地放开的。但不得不承认,《山东大学报》副刊的文章主题是比较单一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校园,迎着每一天共同的朝阳,沐浴着共同的月光,而且我们都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读小学、中学,然后高考、上大学。所以写文艺性的作品,写风花雪月,抒发闲情逸致,这一类的文章在我们的副刊,乃至国内其他高校的副刊上,确乎是大同小异了。那么,我们怎样在文艺作品的主题上取得突破,并能一下子被编辑选中呢?
  为了打破高校副刊的趋同现象,有的作者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进行创作。同学们尽管面对的是共同的校园环境,但是各自的专业却是不同的。譬如,《西华大学》第490期四版有一篇讲民俗的文章。我想,只要以一种有趣的文艺笔调去写,不管什么主题或内容,都可以会是好的文章。
  为了打破高校副刊的趋同现象,还有的作者专门写一些文学现象或文学家的故事。譬如《北师大》第1192期四版的《文艺复兴之我见》,《南京大学报》第1104期副刊《巴金与沈从文》。当然,《南京大学报》的整体文学气息比较浓厚;曾经有个朋友打趣地跟我说,南京大学即使是搞文献考据的人都会作诗呢。
  作为高校的校报,我们还是希望副刊与大学校园息息相关,所以也期待作者把同学们所关心感兴趣的事情写出来。譬如我们在体育课上的长跑测试,这就是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并且,不仅校园课业的话题,我们还可以关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聊城大学》第916期五版主题是暑假,各篇章标题分别是“打造一驾回家的马车”、“暑假,属于家”、“一路向南”、“读书 打工 享受生活”、“时间如飞鸟”,每个学生都有暑假,而只要进入暑假,每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发生的故事也都不一样。这些都是比较有趣的选题。文学源于生活,牢牢抓住了生活,就等于抓住了文学的命脉。
  当然,校报副刊,每到特殊时节,会做一些主题性的版面,比如“毕业季”。山大几乎每年都有的,国内其他高校也一样,不过有的学校颇是有趣,像《中北大学报》第682期专门有师长寄语、毕业生感言、学弟学妹祝福的版面,读来让即将毕业的学子十分温暖。所以并不是说作为党报的校报副刊,就一定要十分保守,校报副刊的其中一个功能是为师生服务,她关心着每一个师生所关心的事情。
  三、“更上一层楼”:选稿与期望
  最后,我借此机会提出几点建议,也希望每一位山大人共同为《山东大学报》副刊献力献策。
  第一点,关注山东文化。《山东大学报》副刊似乎应该办出“山东特色”,所以本地的同学可以向其他人介绍一下本地的习俗。外地的同学也可以写山东文化,写那些第一眼看到便觉出奇特的现象,因为有些现象往往是本地人习以为常的。譬如澡堂,对于南方人而言,北方的大澡堂颇有意思,就看你用怎样的角度去写。
  第二点,呈现多元文化。山大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都有各地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版面内呈现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譬如黄河,济南人写济南的黄河,兰州人写兰州的黄河,那种观察与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再说,我曾经写过一篇荔枝的小文,把闽南人所知道的荔枝故事,分享给各地的朋友。
  第三点,立足生活本身,包括同学们的课业以及日常生活。作为广大学生当中的一员,我们是最清楚大部分同学所关心的是什么,这一点是包括我们校报的老师们都想知道而不得的。我们生活中的趣事一定不少,只要放宽眼界、开拓思维,生活处处是文章。不过关乎日常生活的文章得大气一点,即独特亦能彰显普遍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