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有味是清欢,而清欢味何?
人对味道是有所偏好的,有好甜口的,有好咸口的,而我偏咸和酸。小时候喜欢吃糖果,一切甜食都是我无法拒绝的,于是我的牙补了又拔,直到上了中学,吃腻了甜又喜欢上了淡淡的咸。而我对酸的喜好则源于家乡对醋的盛产,从小到大,醋一直作为厨房调味料的主角,缺了醋便感觉缺了生活。可见,人的口味与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清欢滋味如何,口舌之欲虽无法直接判断,却可稍稍作为引子。“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黄州四年贬谪再迁汝州,生活由繁到简,滋味由浓到淡,来之安之再看清看淡便生欢愉,这是一种在人生变化中对生活状态的体会。
欢愉本身是无味的,只是一种情绪,唯有体会方得有味清欢。
清欢,清雅闲适之乐。清者,清澈,心思纯净;雅者,雅致,意趣高雅;恬适者,心态平和且静。心态回归平静,懂得品味,为人者如此,方才具备体会清欢的条件。我曾为心中的清欢创设过这样的情境:山野清幽,偶尔鹧鸪声啼芦苇微荡,我坐在野塘边安静垂钓,漂动杆起鱼落,池面重归沉静。临近午时,我会回家把鱼获交给母亲,再和父亲坐在院落里的葡萄架下下着象棋……修篱种菜,清茶淡饭,一派田园生活。可是这所谓的想象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扑面而来,这正是我无数的童年生活片段拼凑而来的,而我曾经在这些情境中所获得的欢愉就是我现在所求的清欢么?这般想来,我才恍然明悟,我的清欢是童年的回归,欢愉的情景或许一样,但清欢的滋味却是经历过一些事后才能体会。同样的点心,不同阶段去吃心中的滋味也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别体会,是有所经历后对自我真实需求的认识,也是摆脱了周身繁复,空灵心神去追求安适的畅然。
清欢的体验确实是美好的,但极端地去追求清欢,为了清欢而去摆脱周身原有的生活轨迹,刻意地将自己独立出来,本身这种念想就是不纯粹的,最终只能被清欢所累。而极端地追求清欢的这种行为对于一个正常交际于生活中的人来说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一个人不可能永恒极致地保持对内心淡定和清净闲适生活的坚守,更不应该断绝人欲联系,太过清雅便无异于漠然孤立,须知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
对于清欢的体味,我更倾向于在平常生活中发现小的喜悦,是一种偶遇而不是积虑的安排。三月下旬的某日,我因事从江北赶车去江南,途经松花江,透过车窗,江水腾着水汽携着些许浮冰,两岸单薄的积雪明晃着日光,心里忽然轻松起来。晴川一道,冰融雪释,自然的美景似乎总有着超自然的神力。待到清明,南方时雨,北方这却下起了雪。天色昏暗,我和朋友相约一起吃饭,出去时雪才刚下,而回来的路上我们身上已经落了一层,领口袖口的雪也融进了衣服里,寒风一袭,便觉得透骨清冷。路过食堂,食堂旁有一片还未露芽的山杏树,雪落了枝丫也落满了树下的空地,当时想来家乡的梨花四月也盛如这般,又是一份小的欣喜。清欢的体味讲究心境,无关物质,也不在于刻意地追寻,生活中的琐事莽莽杂生,心安处即清欢处。
发现喜悦是在生活中对清欢的体味方式,而维持这种方式则是需要保持一种从容生活的态度。从容生活,摒除了功利杂念,在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中体味清欢的纯粹,发现纯粹的欢愉。前段时间因为生病突然想到母亲给自己寄过来的包裹,打开是配好的一小份一小份的药包———柯子、肉桂、木蝴蝶、甘草……这是我慢性咽炎的小药方,想必母亲在按份取量时也是想念备至,感怀之时就打了个电话回家向父母问候,告知自己这边一切安好。亲情的联系,这对于不习惯和家人进行沟通的我来说是一种久违的亲切。而多注意生活中小的感动,把这种带着甜味的情绪作为动力源泉会更容易使自己从负面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这也是化解身处异地敏感不适感的关键。从容的生活是对生活的热爱,珍视现在所拥有的,仔细生活发现所忽视的。
生活的本质终将归于平淡,而从平淡中活出清欢,还需归于生活。我之前因为没有赶上公寓楼水卡更换,所以一连几个月都得去三食堂旁边的小水房去打热水。水房阿姨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段开门,然后坐在进门靠左边的小椅子上收钱,一壶水一角,等到下午6点多,基本没人再来时,便会在打扫水房卫生后离开。当我以为我早已知晓阿姨学校生活的全部时,突然有一天她却把水房前的一块因为经常被路过学生踩踏连草都没长的空地用绳子圈了起来,然后在空地前向过往的同学告知,她要在这一空地里种花了,而且已经撒上了种子,希望大家过路时不要从空地上走。这让我想到了海子诗里喂马劈柴的幸福生活愿景,而现在看着水房平坦空地里冒出的茸茸绿意,似乎也能够想象几个月后花开的清丽。平常的言语,平常的情感,这是平淡生活的要求,而清欢则要求你以对生活的态度对待生命,从容、热爱、积极向上。清欢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讲究看破生活而安于生活的心境。
一直在谈清欢为何,我们该如何体味清欢的有味,却似乎忽略了什么才是人间至味的清欢。
清欢是在生活中体会生活的意趣,而意趣何其多,清欢能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真意,便是其透着生活气息的同时还透着诗意。一个行为准则,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如钢丝尾柄的金属夹子,一旦将其清欢化,将其诗意对待,都会拥有“燕尾夹”这般充满趣味的名字,更何况其之于生命的意义。探究生活的诗意不过是为了了解如何更加安适地去完成一段生命旅程,而生命的诗意才是人间最有味的清欢。
我们由诗句谈到人对清欢的体会,再由体会谈到如何处世以获清欢,可本质的探究还得需要回归本质,是一个什么样的诗意生命在生活,将生活诗化?一个受人敬仰在京为官的大诗人突遭意外被贬穷山恶水数载,远离城市喧嚣和官场斗争,也忘却名利欲望。之所以说他忘却,是因为一个汲汲于名利的人是难以沉浸感受农家朴素的清茶淡饭生活的,而妙就妙在他能沉浸感受并安然处之却不是沉溺深陷自此困顿。一个能清醒认知事物的人,无论在京去京,都能忠于自己,忠于以诗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不是去修饰遮掩,而是从繁到简,由浓到淡,看待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在过的日子就是生活的真实,承认并且接纳。
清欢的真意大概是忠于它本身,承认并且接纳它的清淡,欢愉之情便随之而来。
如果有人问我清欢味何?我会回答———醋香还带有一点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