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木铎青春 源于无限可能


  七年前的夏日,我在山东潍坊的学堂,与北京师范大学距离535.6公里。七年后的夏日,我身处北师大校园,与这个生活了七年的园子零距离,而这段缘分仅仅还能持续不到60个日夜。七年的师大时光,见证了我的青春年华,还有一个小小身体中迸发出的无限可能。
  七年前,一个文科实验班的学生在高三突然选择艺术类考试的消息在班里炸开了锅。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做出格事情的乖乖女,但是在即将举行成人礼的那个冬日,我选择了自己内心一直渴求的专业方向,来北师大进行影视学专业考试。
  在心灵最敬畏信仰又最崇拜理想的岁月里,我在北师大冲刺专业梦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如愿进入北师大学习的我,对这个专业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与期待,并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相遇。大一时,在第十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我说出“我们要以大学生独特的审美视角来思考和表达我们对电影的热爱”的誓言。从在宣传部撰写了近百篇稿件,到为外联部征集到五十多部国产影片、三十多位艺人,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影视带来的青春活力。从第一次采访、第一次拍出纪录片《灵魂歌者》并获2013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纪录片类提名,到合作剧本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剧本创意大赛,再到参与新华网奥运报道、在《中国电影报》《中国青年报》实习等等,我一直试图让自己从准新闻人的视角看待社会。作为传媒人,我希望能够给特定社会群体带来社会关注,承担自己的责任。
  记忆犹新的是,在第23届大影节中,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敲定各个艺人的档期,沟通经纪团队的诉求,与他们斗智斗勇,常常凌晨三点接到经纪人的电话,也少不了被各路人马骂得狗血喷头。顶着没有资金、没有人力、没有社会背景的压力,我每天坚持给所有艺人发送几百字甚至几千字的短信,讲述着我们对电影人创作的理解,表达大学生对电影的热爱。在那段时间,我们被老师和同学看做是“疯子”,怕接不到任何一个电话连上厕所、洗澡都要时时刻刻带着手机,每天工作的时间从国内到国外时区全天候在线,更是常常被骂哭抑或感动哭,瞬间会变成一个泪人。终于,许晴老师亲自打电话告诉我:“你是我遇到的最难拒绝的人之一”,侯勇老师坚持说:“除了部队的命令,我一定排除万难到场见你”。众多大影人的努力也得到了成龙老师的肯定,他在闭幕式上说道:“十几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坚持到现在真的不容易,你们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是的,北师大在我最应思考的年纪里,见证了我追寻梦想的足迹。当然,也忘不掉自己与某个艰深的观点产生的共鸣,忘不掉论文答辩前的通宵达旦。我们长成了既理性思辨又关怀人文,执着不息又内敛含蓄的北师大人。这七年所有的思考和启迪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我们生发青春记忆的源泉动力。
  在青春最无所畏惧又最彷徨不安的岁月里,我在北师大找寻实践方向。青春的时光如果只泡在图书馆里并不完整。已故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先生说过:“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天安门广场那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要把目光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希望把握大学生活的宝贵机会,走遍祖国各地,接触最真实的民情,洞察最实在的需要。7年,4个国家和地区,10个省、自治区,国内北至黑龙江、南至台湾、西至新疆、东至浙江,15次实践,累计200余天,5万余公里,这些数字真实记录着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7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书呆子”,到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学生干部,北师青年团校、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北师青年报社、女子国旗护卫队等 7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淬炼让我明白,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学生应当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迈,也应当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责任与担当。
  七年的时光里,我亲历了母校 110周年、115周年校庆,在教师节握到习大大的手,见证了莫言先生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我们在园博会、APEC会议上志愿服务,为汶川地震祈福、寻找李希慧教授、为同学募捐,这些都让我学会在大悲里敬畏、在大爱里珍重,学会忧患、担当、还有爱。
  在生命最坦诚依赖又最安心动容的岁月里,我在北师大感悟声影传情。从小被艺术教育熏陶的我,大一初到便希望能够找到可以学习的舞台,但是艺术团面试的失败让我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师姐和老师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耐心鼓励,并为我提供了更多练习的机会和平台。在自己不断走上舞台,不断加强心理建设的同时,我也找回了自己该有的那份自信与无畏。后来,从北京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作为领诵为母校庆生,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抑或主持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等,七年的时间里,我参与的校内外活动已经超过了一百场,也完成了自我的挑战与突破。
  在师大包容质朴的环境里,无助困惑时有恩师用爱温暖我,有舍友无条件宽容我的任性,有挚友在课题里浴火重生、在损与被损中默契不断。我不止一次丢过学生卡,跟“教九大叔”道过谢,跟“红薯大妈”聊过天儿。
  “师大人”这三个字既可拆开又可合并———在“北师大”这个“大家庭”里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人”在等你。这个家,我们爱她依赖她,这里的一砖一瓦将铭记着我们最熠熠生辉的青春年华。愿每一个在这个园子成长成人的学子,经历过高山大海,仍怀对世界的好奇,对木铎年华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