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教育: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学位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1978年,经批准,曲阜师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运筹学)五人。他们分别是周惠山 (北京大学)、赵庆桢 (曲阜师院)、杨世辉 (四川大学)、戴宏图 (复旦大学)、还有自学成才的上海知青张存铨。
大学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十二、十三世纪,对结业证书的要求,形成了最早的学位。那时, “硕士”学位意味着具备教师资格,而 “博士”就是获得合格证书的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研究生教学进行了探索,早在1951年,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主要是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在培养,统称“师资研究生”。1957年,国务院批转了 《关于今年招收四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准备培养少量质量较高的相当于苏联副博士水平的研究生。后来受 “左”的思想影响,招收研究生不采取考试,改为推荐入学,只重视政治条件,不重视业务能力,导致研究生质量明显下降。从1961年至1965年,我国共培养近5000名研究生,均未授学位。十年动乱期间,研究生教育陷于中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著名物理学家胡宁等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开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并提出研究生报考年龄从35岁放宽到40岁,这样使一批优秀人才获得深造的机会。
1980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十三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了我国学位分为博士、硕士、学士三级。1981年召开的评议大会,就是落实我国学位条例。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018号文件,下达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被列为硕士授予单位。1982年1月3日,经山东省批复,我校建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巩宪文为主席,徐宝庆、刘乃昌为副主席。从此,我校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万事开头难,由于教师没有学位教育的经历,又无经验可借鉴,所以首届研究生的培养真是 “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认真学习我国学位条例,逐渐认识到研究生教育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充分借助校外资源,我们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也邀请一些新兴学科的教师来校上课。如当时 “图论”研究国内尚不普及,而且缺乏教材,我们邀请了上海的李念祖老师带了他翻译的美图学名著的 《图论及其应用》一书,系统地给研究生讲授了 《图论》课程。同时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最后严把质量关,不能让人指责 “硕士生质量也不怎么样”,特别是学位论文答辩,五名研究生答辩组成两组答辩委员会,数学 “现划论”答辩主席是中国科学院越民义教授、 “图论”答辩主席是许国志院士,我校教师均回避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分别发表在 《中国科学》《应用数学学报》等顶级学术刊物上。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综合国力雄踞世界第二位,学位教育40年,使我国由人口数量大国跃升为人才资源强国。我校也由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统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博士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为软件工程等 25个一级学科、图书馆等6个二级学科和艺术硕士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十年来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6篇,优秀硕士论文86篇。研究生科技创新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8项。从我校走出的著名教授、长江学者、教学名师遍布祖国各地,享誉国内外。
(章志敏:我校教授,曾任运筹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