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围绕既定目标 加快内涵建设
学校党委做出全面推进“四大工程”的决定


  本报讯 11月30日,学校党委下发了[2009]35号文件,为切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决定在我校实施学科引领工程、教育提质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和管理创新工程(简称“四大工程”)。这标志着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准备、考察调研以后,“四大工程”建设将在我校全面启动,由此宣告了中南林发展史上又一新的篇章正式拉开帷幕。
  “四大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学科引领为龙头,以教育提质为中心,以人才强校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省属高校中处于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大工程”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10年的努力,学校学科实力明显提高,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明显提高,人本、科学、高效、和谐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学科引领工程的基本内容是整合学科资源,以重点学科带动相关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积极培育交叉、新兴学科,不断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努力构建定位准确、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的学科体系;大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和学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经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有1-2个一级学科跨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行列,同时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院士级杰出人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教育提质工程的基本内容是紧紧围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推进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实践教学、网络化信息教学平台和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面向国际,实行“双语”教学,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经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产生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和优秀学位论文。
  人才强校工程的基本内容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筑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从校级学术带头人到院士级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学科或专业大类为基础,建设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人才平台和人才集群,在每一个人才平台和人才团队中,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标准,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经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使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90%以上,具有博士以上学历者达50%以上,建成2—3个国家级学术团队,造就1-2名院士级杰出人才。
  管理创新工程的基本内容是创新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在内的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重心下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系、部)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行目标管理,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品质和管理效益;经过 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适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
  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实施“四大工程”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各部门、单位要做好贯彻落实“四大工程”的宣传发动工作,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服从指挥,明确职责,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四大工程”的要求,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必须树立起长期建设、艰苦奋斗的思想,从具体的环节、具体的项目、具体的工作入手,确保“四大工程”的顺利推进。
  (本报记者 星 河 党办、校办供稿)